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幸福之路》,专门探讨了现代人不幸福的原因和寻得幸福的可能。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英语中的happiness既有快乐也有幸福的意义,而书中所列的内容超出了快乐的范畴,多指更持久的隽永的幸福。
罗素认为,幸福,不是一种很容易获得的状态,虽然有少部分幸运儿天生就有幸福的条件,但多数人还是要自己去寻找,通过调整自身来获得幸福。
因此这本书名字直接的含义是“征服幸福”,译者依从符合中文的习惯译为《幸福之路》。
虽然罗素肯定了现代人不容易幸福的现状,但他坚定地认为,人是有获得幸福的可能的。
而获得幸福的前提,是了解不幸福的原因。
这里专门梳理《幸福之路》的上篇,即对不幸福的分析,而下篇——如何获得幸福,则在下一篇文章里探讨。
罗素给出了8种不幸福的原因,在我看来,可以大体归于两类。
不幸福的原因:太在意别人
不幸福的一个大的原因是太拿别人当回事,过于重视外界、他人产生的影响与结果。
罗素给出的8种不幸福的理由中,有三种可以归于此,分别是:竞争、嫉妒和过于害怕舆论。
先说说竞争。
罗素说的竞争不是商业方面的竞争或者成绩的比拼,而是一种争强好胜的人生态度。
有一类人,他的幸福感来自凡事非要比别人强,哪怕读书也是用来夸口之用。
生活里有很多人看似博学,但实际上仅知道皮毛,读书被用来当做吹嘘的材料。
这类人的快乐不来自于读了一本书本身,而是读过之后可以跟人家吹牛。
如果他遇见了一个人正好也读过那本书,而且理解得比他还透彻,那他读书的快乐就荡然无存。
有的有钱人,喜好收集字画。不是因为欣赏,而是享受占有了这些字画而让其他人无法占有的快感。
对成功的渴望也有部分是这类因素,很多人渴望成功不是成功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而是跟没成功的人相比带来的优越感。
不能否认,有时候这类人也会在比别人优越的时候体会到某种幸福,然而这种“成功”只是暂时的,而且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如果牺牲了其他的一切去追求成功,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比较是没有极限的,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最富有的人,最有权势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永远处于财富、权力的巅峰,被别人超越是迟早的事情。
因此罗素说,“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源:这就种下了烦恼之根。”
如果比不过他人,人会嫉妒,这是不幸福的另一种因素。
“用比较的观念去思考,是一个致命的习惯。”
嫉妒的产生,有一部分是因为喜欢竞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不自信。
没有孔雀会嫉妒别的孔雀的尾巴,因为每一只孔雀都认为自己的尾巴才是最美丽的。
针对这一点,罗素开出的药方是扩张自己的心,学会超越自我,由超越自我而自由自在,像宇宙一样的无挂无碍。
过于“在意别人”的另一种表现是害怕舆论,也就是我们说的太过在意别人的想法。
很多人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想起在外刊上看过一篇文章,博洛尼·威尔是一个澳大利亚的护士,进行了多年的病人临终护理。
当她问她的病人们最后悔的是什么,或者重新活一次会做出什么不同的时候,博洛尼注意到病人说的最多的一个答案是,没有足够的勇气过一个我想要的人生,而是一直活在别人对我的期待中。
不幸福的原因:太在意自己
太在意自己倒不是说自私,而是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于看重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太在意自己的表现是茫然、无聊、疲劳、负罪感、被虐狂。
有的人陷入一种茫然而彷徨的情绪,罗素形容为拜伦式的忧郁。用中国的古诗词形容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每日无事可做顾影自怜。
对此,罗素的建议是,行动起来,找个工作,去搬砖,去端盘子……让体力劳动占据了全部精力,自然药到病除。
无聊也是过于关注自己的一种衍生品。
无聊本质上是渴望发生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愉快的事情,不愉快的也可以,只要让人兴奋即可。
实际上,人生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潇洒呢?
即使人生跌宕起伏的伟人,在世界掀起了巨浪,他的人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书斋里或者隐退之后过着平静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大半有赖于恬静,因为唯有在恬静的空气中,真正的欢乐才能常住。
要知道平淡才是人生的常态。
“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自幼培养。”
无聊的另一个极端是疲劳。
人们常说“身心俱疲”,就是说疲劳来自两方面: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身体上的疲劳,是过于繁重的工作,例如无休止地加班,毫无自己的休息时间。
虽然繁忙可部分归因于公司硬性要求不得不从,也有部分可以归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而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繁忙。
地球离开谁都一样转,不需要让自己太拼命。
胡思乱想,犹豫,担忧,焦虑,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疲劳。
一句话,就是想得太多。
“迟疑不决最折磨人,也最于事无补。”
过多的思考除了犹豫,徒增烦恼外,没有任何益处。
罗素建议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时候胡思乱想。
对自己最犹豫不决或者最担忧的事情,找一个安静的整块的时间,最好是人最清醒的上午,一次性想清楚后果,自己犹豫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之后,就去行动。
很多时候犹豫、担忧、焦虑本身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幸福的阻碍。
负罪感很多时候源自于儿时的阴影。
有着强烈负罪感的人,很多时候下意识里对自己某种行为感到不安。
知乎上看到一位老师讲了自己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很瘦,对吃饭似乎有着很强烈的抵触,问及原因才知,儿时一次嘴里嚼着东西说话,被父亲讽刺“你怎么跟个大妈一样。”
自此以后,她吃饭就有了阴影,似乎吃饭成了某种不正常的事情。
罗素没有建议这类人去看心理医生,他坚信这是可以自愈的。
自愈的药方,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
当童年不合时宜的阴影萌生的时候,要坚决扑灭,反复强调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驱散童年的阴影。
最后一种阻碍幸福的元素是被虐狂,被虐狂的表现是过于高估自己的价值。
这既体现在对别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不满,也体现在过多期待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例如慈善家对被捐赠者的不够感恩行为不满,例如政客对民众不理解自己的好意而不满等等。
更常见的,是高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有一个性格非常好的朋友,工作中特别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同事的不高兴。
有一天她觉得得罪了部门经理,因为后者在走廊见到她招呼都不打就匆匆而过。
可怜的女孩战战兢兢了一整天,快下班了才得知,部门经理是因为自己家里的一点私事而不开心。
这个女孩活的很累,她就是人们常说的“讨好型”性格。
有着类似烦恼的人,不妨试试罗素给出的四条忠告:
1. 你的动机并不常常像你想象的那样无私。
所以即使不被理解,也完全不需要因此而不满或沮丧。
2.不要过高估计自己。
你对别人的影响远没有你以为的大
3.别人不会像你自己那样注意你自己。
不管做了怎样的糗事,哪怕场面一度很难堪,都没关系,因为没有人会在意,那一瞬间的尴尬之后,人们早已抛之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