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的结局是不要遇见比遇见更好,遇见更像是一场噩梦。作者竟然把男主角给写死了,哪怕哭得一塌糊涂也没能挽救他。
其实一开始男主未必会死,可惜作者一开始写这个平凡的故事时候也许多少掺杂了个人的感情世界在里头。但现实终究是平淡如水,所写的理由恐怕也泯然众人。既是小说,不如就写得狠一点。所以在故事里面,借静文的口说了:“那些韩剧不是癌症就是不治之症,只有死了才能催人泪下,提高点击率”。所以,真实世界里,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生离死别去凸显男女情爱之深入沟壑而莫能抽身,但那种感觉又很难为人所道。究竟怎样将那种明明深爱又要分开的天旋地转,不知所以表达恐怕唯有那种天命得不得已,将死而未死,将别而未别的场景才能一一细诉。
再有就是情节的自然发展其实并非作者能够完全左右。很多观众认为一个故事就是作者或者编剧内心的一个乌托邦,喜欢怎样虐就怎样虐,喜欢如何甜就如何甜。其实不然。只要开篇了,你写的那个理由必然有那个结果,自自然然的就走下去了。白血病当然很难医治,但却并非无药可救,更何况有那样财富的人(几千万现金可以随便投资的绝对可以在瑞士富豪榜排得上号)大家都懂,这里排不上的那里总可以(那些潜规则和本文无关就不多谈)。于是加个二分一血统的法国母亲就增加了求签的难度。但又为了满足一推就倒,一本书丢过去就要入院的合理性又不得不加上肺癌转移和MDS贫血症等等。可以想象,本来生存率就不高,再加上这两项,男主想不死其实不是很合理的事件。
你可以在沥川续写结局中找到作者的愧疚之心。毕竟男主的续集里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同时作者也借小秋的口说了:“我居然为了点击率把沥川写进了坟墓,沥川知道了会不会恨死我”的字句。明显,这就不是说给观众听的,而是说给那位实际没有死(有其他重症可能性也很少,可能只是其他比较普通的理由,比如异地、父母反对之类的)的原型听的。所以男主的死只是剧情合理性的需要,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作者反而在后几集一路地重复一个词:翻篇!
结局风吹过那本《中英建筑翻译》,轻易地就翻篇了。现实却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对那些充斥诗情画意的男女而言。作者又一次借萧观的口说出作者的爱情观:“有人是理想型的,深入难以抽身;有人是现实型的,世界变得那么快,很容易就翻篇了”。对于作者显然是前者。为了表达这种观点就是用了整部剧去透漏那种不眠不休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显然言语难足为外人道。
我们不妨看看那两个著名的诗人的例子。陆游、唐婉。
陆游一句“几年离索。错、错、错”。前妻唐婉接一句“独语斜阑。难!难!难!”;陆游一句“锦书难托。莫、莫、莫!”表妹加前妻唐婉就一句“咽泪装欢。瞒!瞒!瞒!”
情绪骗不了深情的两人,不是不爱,而是不能去爱。三年无所出,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今也忙于医院打转,更何况有后无后关系极多利益的宋朝时代。这个理由跟白血病,MDS贫血大抵相当了。
另一个就是纳兰容若,前面为了一个侍女求而未得,后面为了正室卢氏的难产而死,自己也在三十岁郁郁而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言辞最为平实,实际感伤却更入骨髓。
正是那种难以言说的不容抽离,作者才一再“翻篇、翻篇、翻篇”地用沥川的话提醒小秋,其实何尝不是自己的一种至深的感悟?沥川死与不死其实已经不是作者喜欢去针究的问题,更大的可能是人活着,心已死!男人女人的最大不同就是,金庸要把小龙女活过来,而施定柔却一定要王沥川死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