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需要中断后路
将自己逼上绝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不全无道理
人一旦有退路可以保障基本需求
对所做之事便有了余地
今日我出门狩猎采集果蔬,所必需的事三只野兔六个苹果九颗土豆。
我们家有三个人,每个人一只野兔两颗苹果三颗土豆,寻不到一家三口就会饿肚子。
但我想到昨天家里还剩下了一只野兔两个苹果三颗土豆。
昨天的兔子格外肥美两只足够温饱,孩子挑食拒绝吃每日必备水果剩下两个苹果,妻子昨日回娘家只剩两个人余了口粮。
今日我只需平日狩猎的三分之二的功夫便可轻松保障全家人的基本温饱,省下的三分之一即是余地。
无论我今天是否打到了两只以上的兔子,摘到了四个甚至两个苹果(孩子可能再也不吃苹果),六颗土豆,我都有退路可走。
有余粮可保障,打猎时是否和昨日两手空空出门时迫切心情程度一致呢。
我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竭尽全力。
高三紧张进行时,每个人似乎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头投入学习,课下十分钟都不容浪费,午休小憩不会超过半小时,挑灯夜战到凌晨,但还是达不到班主任的要求。
“你不逼你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潜力在哪里。”
班主任这么说。
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竭尽全力,那个临界点在哪里,那条分界线在哪里。
课本摩挲到边缘全无,每日重复复习流程到滑页;
笔记做到厚厚一叠,还不断精进版本;
一次又一次汲墨水,中性笔替芯一盒摆在手边轮着换,还互相之间比赛谁换的更快。
这还不够。
“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谁是因为学习过度死掉的,你只管拼命学,学出后果我来负责。”
是大粗话,但是没人敢反驳,因为谁也没有出现过什么真正的因为学习产生的病症。
没有人因为学习死亡。
时至今日,我常常回想,在那段时间里,我是否做到了竭尽全力。
大概是没有的,我还能忙里偷闲写情书发短信爬山在操场上晒太阳。
那我后悔了吗,我问自己。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到的绝大部分,最后的成果也和我的付出基本相持。
我对得起我的过去,我也希望我能无愧我的将来,未来的那个我看见现在的我,不咬牙切齿不恨铁不成钢。
我没试过马拉松,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的运动极限是多少,我的身体素质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进行了三项运动,爬山、跑步和打羽毛球。
七月开始爬山,五点半起床,六点上山,七点下山。上山一小时,下山五分钟。
从一步一步地踩实上石梯,到三步并作两步,到五步并作三步,到小跑上山。
从爬一截歇一截,一到凉亭看台就歇脚,到三分之一歇息五分钟,到一半歇息两分钟,到一口气上山。
半个月,七月十八号,六点十二上山,六点三十五到山顶;六点四十四下山,六点五十二到山脚。二十三分钟上山,八分钟下山。
到月底最高纪录十五分钟上山,五分钟下山。
爬山到达这个极限之后,就转战八月的晨跑。
我不知道再往下训练,是不是还可以突破十五分钟这个速度,我想大概是可以的,熟能生巧,老手多的是经验和技巧。
但这对我已是足够。
第一天跑步只跑了三分之一的路程,虽然是往返但是也基本是连走带跑,控制不了呼吸,迈不起来步子,提不高速度,狼狈不堪。
同一段路程持续三天之后,身体苏醒过来,开始跃跃欲试反方向的长跑道。试到二分之一停下来,耐力不够。
再往后,就是完整的路程,从单程匀速返程快走,到往返都用跑动不歇气,呼吸顺畅脚步轻盈速度可控,是满意的程度。
练习羽毛球完全是新手,从纠正拿牌姿势开始学习,到后面的发球接球打球,每天晚上两小时,运动量基本是身体可承受顶点。
国庆试着去打了一晚上,以为会生疏,毕竟在学校一个多月没摸过拍子,还是很熟悉的握拍手感,状态也很足,一直打得顺畅。
到了最后换了一个球友,从第一个球到最后一个球一直用杀球。
我不会杀球,也没试过长时间高频率接杀球,这是第一次。
杀球力量大,弧线直,球速快,威胁感强烈。
看到有一期李宗伟参加一档综艺节目,用羽毛球拍击球打摆放的西瓜,一击即中,并且西瓜完全破裂,现场的高速摄像机都无法捕捉运动轨迹。
当然无法和李宗伟的技术相提并论,但以我的初级水平,接也够呛。
从开始的挥拍节奏落后,看到球过来再挥拍完全来不及;
到时刻准备接球但反应不够,只能勉强碰到球但无济于事;
到能接住球但只能生硬挡回去不能发力;
到最后能及时反应准确接球有力回击。
刚开始意识到接杀球在我目前能力之外,企图作罢逃走。
对方说就是不会才要练习,要是不来点强度大的训练怎么进步。
不服输的性子被激发,来啊谁怕谁,开始接球。
当然当天晚上回去路上脚就在打颤,第二天小腿疼痛,接下来几天都在缓,也没法进行国庆原计划的爬山和半马。
但没有那天的高强度接杀球,可能以后我看到一个杀球就发憷,和以前一样,看到杀球不是主动去接而是下意识的躲避,毕竟杀球打在身上真的蛮痛的。
我能有意识去迎面抵挡而不是退缩,这就是全部的益处。
懒惰即是堕落。
2017已过半,还没真正进行几次强度训练,也不愿早起,午觉睡到饱,公众号也提不起笔,一天拖一天,马上的考试还没有紧张感。
自觉懒惰太过,设置好休息时间,到了时间告诉自己:现在已经休息够了,该全力执行任务了。
于是开始每项进行。
和故事里的运算一样,中断计划缩减目标并不难,永远不愁找不到托辞,偏偏还能为每一个托辞寻找到一个又一个理论支撑点,最终说服自己并不产生负罪感。仿佛产生错觉,这并不是我的错而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
重点是不用完全杜绝懒惰情绪,而是如何有效克服懒惰情绪并且及时走回预定路线。
学会放大惋惜感和纵欲享受。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总会有极度抗拒和自我怀疑阶段,一停下来意志便会迅速完全垮塌,开始寻找各种理由躲避接下来的任务,往往沉溺于懒惰中导致预定计划失败。
设置合理休息日和频率,给自己留下喘息之机。
不必完全消灭喘息,频率也不必一直保持稳居不下,波动前进才是最优的运动进程,波动频率和振幅要规律,基本趋同近乎一致。
在休息日里,什么也不管,抛诸脑后,放开心去野。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学习法则是: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这样不必在进程中感到痛苦难忍,望着前方设置的休息点,脚下的步子更足;休息日里产生的满足感和对任务的忧虑感会促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进程。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作已经完毕,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可是我们不是神,周末紧跟着的叫星期一,晚安好梦,明天就是周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