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麦家散文《非虚构的我》时曾经对他的“育儿经”留下深刻印象,没想到外表冷峻的麦家说起儿子来也变得那么温情有加甚至有点婆婆妈妈。他写到了儿子出生前他和妻子的期望和恐惧,儿子出生时妻子的惊喜和泪水汹涌,也多次写到了他自己的泪。儿子出生不久,他抱着儿子凭窗而立时突然发现了儿子左眼珠上比常人多了一个小黑点,他不敢把这个令人恐惧的消息告诉妻子,而是一个人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的求证和验证工作,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通过门镜证实了左眼的正常,“眼泪一滴滴流下来”。他写到了独自在家带儿子时,儿子突发高烧,“喂过药后烧倒是立马退了,转眼儿子睡得香喷喷的。但心有余悸的我怎么也不敢入睡,便久久地望着儿子睡,望着望着眼泪又出来了”。只有自己带过孩子的父母才知道,养育一个孩子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不易,从怀孕到出生,时时刻刻担心的是未见面的TA是否健全、健康;从娇嫩的婴儿期到幼儿园,这是孩子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初始,也是TA情感、心理、智力等等所有作为人的品质的形成期,你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教给TA了;到了中学,好不容易熬到TA有了自己的意识,也不怎么生病了,可是接踵而至的青春发育期到了,叛逆开始了……就像麦家在文中写的一样:我要说的是,这仅仅是开始。我要问的是,这什么时候能结束?
麦家在《传递爱是人间最美》写到了他对儿子的教育。儿子也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是独生子。一直在破解人生密码的麦家对于命运有自己的看法,人生只有知识、道德感、常理常道这样的小东西可求,大东西不可求,所以他并不像一般的中国父母有那么强的望子成龙之心。他说,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只有一点坚持了下来,这一点就是希望他学会去爱别人,并一直言传身教。2008年汶川大地震,麦家自己拿出五万元稿费,动员儿子把所有的生日定存基金十五万拿出来,父子俩一起向灾区捐了二十万。这笔钱在当时对于他们家来说并非可有可无,因此也遭到了家人朋友的反对。但最终麦家还是坚持捐出去了,因为他要给孩子种下一个强烈的记忆,“让这个记忆去教育他,激励他,将来要去传播爱。我深信,只有他学会了去传播爱,他才会得到更多的爱”。他想让这个记忆一直伴随儿子,让他去感受、去明白一些事情。到了第二年的“5.12”,孩子自发地和同学们一起发起义卖,将义卖的钱捐给了灾区学校。为此,麦家倍感欣慰,因为,这预示着他给孩子种下的记忆开始生根发芽了,“而这个开始,也许是他一生长长的一系列美好的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对那个叫麦恩的孩子心生羡慕,他有一个多么用心爱他的爸爸。
说实话,当我在《朗读者》节目上见到麦家讲述孩子的叛逆时,感到很意外。我一直以为,叛逆只出现在那些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只顾自己忽略孩子、或者相反——把所有的希望都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时才有的行为。在有爱、有知识、有素养的家庭里不会出现叛逆者。我才发现,我过于主观了。青春期的叛逆在任何一种家庭都有可能发生,我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多得数不胜数。儿子三年的叛逆期,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麦家一直坚持陪伴、等待,直到儿子终于自己走出来,考上了美国的大学。在节目中,麦家朗读了和儿子分别时写给儿子的信。这封信如今在网上被誉为“2017年最美家书”,这是名副其实的赞美。作家本来就是最讲究文辞之美的人,这封信可以默默地看,也可以朗声地读,它简洁,深情,富有哲理,文采斐然。但是,打动人们的却不是这些,是那些字里行间渗透的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却又节制回去的父爱。麦家不愿成为儿子成长途中遮挡风雨的那颗“吉星”,因为不愿看到儿子成为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他期望儿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不惧风雨,接受人生路上一切该有的洗礼;他嘱咐儿子守护好自己的生命,守护好自己的心;他仍然提醒儿子“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他不忘教儿子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看万事万物。他告诉儿子:如果想家了,那就读本书吧。因为读书就是回家,书会带人回家,会安人的心,会练就独立生活的翅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为一个父亲,他有情,也富理性;爱子,但不纵容。我依然相信,麦家是个好爸爸。他给予儿子的,是一个父亲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财富:爱、理性的爱、有品质的爱。
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董卿的访谈即将结束时,麦家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唉,那就去朗诵吧。那一声轻叹里,有多少欲说还休的牵挂与无奈。作为一个无比睿智又高产的作家,他在虚构的世界里处理过多少难缠的人物、解剖过多少特立独行的性格,可是在生活中,面对活生生的儿子,他也不得不长叹。尽管文学高于生活,但生活却永远大于文学。在屏幕上,没有看到麦家的笑,应该是谈论这个话题对他来说太沉重、太累了吧。别担心,麦家。从空间上来说,儿子是渐行渐远了,从心理上和情感上,他会渐渐向你靠近的。这就是你说的,人这一生总会找到一个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也是用勇敢来结束。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理由相信,你在儿子心间播种的爱,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回报你以更深厚的爱呢?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