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个观点:当满足两个重要条件时,一个人会行走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朝着一个有满足感的目标前进,拥有一个能鼓励他努力地社会支持系统。
回想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曾让你产生过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或者产生过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的感觉,结束之后你仍然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件事也不需要外部奖励来驱使你,光是做它的过程就很吸引你继续下去。这个回忆的过程会帮助你寻找可能被遗忘、被压抑的兴趣和个人优势,帮助你回答“我真心喜欢什么”这个问题。
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找机会约其中几个人深谈一次,听听他们是怎么寻找人生目标、确立人生目标,怎么行动起来,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可以成为内心源动力般的目标,符合两个条件:第一,积极向上,对他人有益,与世界有连接。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当我们发现自己所做的事对更广阔的社会、更大的世界有贡献,我们会觉得有意义有价值,产生升华感。某些自私邪恶的目标虽然短期内能带来强烈的动力,但最终会被怀疑和不确定感消耗掉。第二,愿意长期承诺。你可以改变原有的目标,也可以在几年后添加新目标,但人生目标有一个性质:至少要经历一个足够长的时期。你对这个目标有发自真心的长期承诺,然后坚持做下去,或者至少坚持完成了某个完整的阶段。
找到支持你的人。无论是某个家人也好,某个朋友也好,找到至少一个愿意支持你、鼓励你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多几个就更好了。你想倾诉迷茫痛苦的时候他们能听,你做出新决定的时候他们能支持,你取得了点滴进步的时候他们能欣赏。这种爱的连接,是形成我们目标感和意义感的重要元素。
人的成就感和自信是可以从日常小事中积累的。“我想成为一个武术家”这么庞大的目标会瞬间压垮我们,更别说行动了。但“明天我要学会一个入门动作”则简单得多。也许一个入门动作只需要学5分钟,不要小看这5分钟。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至少5分钟,做一整年,这个过程会给你的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掌控感和自信。
也可以尝试每天花5分钟做一件与以往不同的、真心喜欢的事,它会刺激你的大脑产生新信号,进入新模式,渐渐把你从倦怠感的身体惯性中带出来。
“我是谁”、“我真心喜欢做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样的灵魂拷问出现在非常多的人身上。人生意义特别明确,人生目标特别清晰的,反而是少数。
中国近年一些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将近五分之二的年轻人上大学来学习和奋斗,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家庭争光”等外部动机。
许多人到三十岁之后,在原有的岗位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外人看来已经很成功了,他们反而变得更加焦虑,有一种空虚、不够真实可靠的感觉,觉得自己一直为别人而活,没有做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简单讲,其实他们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倦怠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保障之后,外部动机再也不起作用时,问题终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