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象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这是萨特说的话,我喜欢而且羡慕他可以在书堆中开始自己的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家庭,与书堆无缘,可以说家里没有一本书,除了我上学后的课本。父母好像从不读书,至少在家里我从未看见过他们读书,因此我也没有机会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可奇怪的是我对书和纸有着天然又莫名的兴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无数次幻想过自己是生在书香门第,我不应该属于这样的家庭,我很想有机会换个家,换个有巨大书房巨大书架里面装满书的家。好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保持着这个隐秘而深切的向往,并作为不可得之痛常常敲打着我,而我学会了假装,假装自己是生在书香之族……
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至今不明白,据妈妈说我很小就有了阶层的观念,并有些不耻于妈妈的工人身份,而爸爸是工程师有学问,他承载着我幼时完美的幻想,一度觉得爸爸什么都懂,我要像他一样什么都懂,直到我发现他也有点儿差劲儿,我关于书香之家的幻想彻底破灭。
而我喜欢书这件事却保留了下来,小时候没有钱买书,可幸运的是市少年宫的图书馆坐落在景山公园里,我的小学校在那里有些权限,就办了阅览证可以经常跑去看书。那时一个小小的孤单的身影就常常穿梭在少年宫和景山公园之间,那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那会儿看的最多的是关于恐龙,关于玛雅庞贝这些已然消失的文明的书,我对消失的文明充满兴趣,多年后有了博客网名就叫做庞贝古城,这个兴趣至今没变。
后来再大一些,我有了微薄的零用钱,就会去买书,买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书,并不是看的懂也并没有喜欢看,只是单纯的喜欢它们的高深莫测,因为看不懂所以就喜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装B,结果装着装着就上了道儿,至今都脱不了这个习性,越是看不懂的东西越吸引我。
在我刚工作不久结识了一位北大哲学系的老师,他曾是我成人后的理想楷模以及精神导师,也就是偶像,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后来的发展和追求。他会推荐我读一些书,并且给我很多的鼓励。他曾说我的书比他学校的学生的书都多,当时我深以为傲,却没想过也许是他在哄我。我曾经想要追随他考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他说学哲学的女生都有些不正常,劝我放弃,难道那时候我在他眼里还算是正常的吗?不晓得,也许是听了他的话吧,无论如何我还是知难而退了,结果后来我还是学了心理学,哲学的近亲,还是成为了“有病的女生”,我想我注定就是个不正常的女生,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
后来我的钱越来越多了,买的书也越来越多,买书甚至成了某种强迫性的需要,隔些天不买书浑身不自在,买到后撕扯包装时浑身的舒坦是无法言喻的。闺女说我家都成图书馆了,她长大了把我的书全卖了,难道是我的爱成了她的恨吗?这一代代人到底在折腾些什么呀?
我喜欢书而且只喜欢实体书,喜欢纸张上印着字捧在手心里的感觉,那是有美感的,看来我始终有一颗作秀之心。回到萨特这句话,我无缘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这由不得我,就让我在书堆中结束吧,那是我可以选择的,也必然是我的选择!
所以,闺女,等我走了你再卖它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