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中《5分钟商学院》专栏笔记。刘润,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之一。
01 概念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帐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心理账户的主要意思就是,我们会把钱贴上不同的标签,相当于在思想中建立不同的账户,不同账户的钱对我们的意义就产生了差别。
从总体层面,其实不同账户的钱都是一样,无论是盈利、损失、金额没有区别,但是在心里却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并不对等。
02 案例
经典的案例是你在去听音乐会的路上,如果打算用来门票的100块钱丢失了,可能你会打道回府。而如果丢掉的是100块的交通卡,你可能还会继续。
虽然同样是100块,但你已经把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用途。用来买门票的钱丢了你想到的是要不要去听音乐会,交通卡的钱想到的是怎么回家的问题了。
如果你今天买彩票中了500块钱,你可能会直接选择找个饭馆吃掉,因为这是飞来之财。如果你今天发工资,你可能未必会拿出来500块去吃饭。虽然都是500块钱,而且现在都是你的钱,都是由于从不同的心理账户进来的,买彩票的钱和工资被你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就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同样,地上捡来的钱、打麻将赢的钱、这个月多挣的奖金,同样数额的钱你可能就不一样了。
同样的赚钱,贴上不同的标签花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不过放在钱包过一段时间可能这个界限就慢慢模糊了。
一般在旅游的时候,你会发现花钱考虑的比较少。平时不怎么打出租车的,旅游时会想,出来玩一次,要高兴,就出租了。如果你是平时,可能就是多坐会地铁或公交。旅游时候花的钱来自由旅游账户,平时的花的是日常费用,旅游账户的钱是让自己玩的高兴,所以花的时候与日常费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不同账户的钱用途不同,其实给了自己不同的心里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获得的收益不同。
200块钱,两三个人吃个饭就没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感觉。如果让你用200块钱买一堆书,可能要想一下;在得到上订阅个专栏,也会想一下。所以罗胖会在营销的时候告诉你,一个专栏就是一顿饭的钱,把这两个账户拿出来对比一下,你才发现,原来就是这么点钱,无所谓了。
如果能够主动去对比不同心理账户的钱,可能会降低不同账户之间钱的差别,因为你会重新衡量相同的钱能够发挥的效果。
大家在微信上抢红包,小红包可能几毛钱大家都乐此不疲,抢到了都非常高兴。大街上看见几个硬币,你可能还要考虑一下,人多、脏,别捡了,同样举手之劳获得的钱,抢红包和大街上捡,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
微信上的红包有很强的参与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捡钱就纯粹是捡钱,钱上面没有附加的其他价值。
买的股票下跌了,10000块钱到了5000块了,一直纠结着不忍心卖。如果你误操作卖掉了,你还会再这里买进来等着涨上去吗?如果你要用钱需要卖掉一部分股票,是选择已经赚了不少的股票还是亏钱的股票?一般是赚钱的吧?
我们为每个股票都建立了一个心理账户,希望每个账户能使盈利的,如果亏损,还要捂着不卖。这是心理账户逐渐衍生的其他心理陷阱。
03 利用
尽量将自己卖的商品放在客户最愿意花钱的账户里。比如买玫瑰的会营销爱情,让客户放在情感维系的账户里而不是日常生活开支的账户里。
可以为客户创造一个愿意花钱的账户,比如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打鸡血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宣传有学习成长的账户,这里面的钱必定花的更痛快。
没有账户也可以将这笔钱与客户愿意花钱的账户里的花销进行对比,比如上面例子里说的罗胖,得到的专栏价格是199,如果只说学习的事,对于没有打鸡血的小朋友可能会犹豫的,但是你说就是两三个人一顿饭的钱是相同的,就会解除这个障碍,少吃一顿饭就能够得到也不是花费多大嘛。
为防止自己被心理账户忽悠,可以经常想想自己有哪些心理账户,他们的价值是什么样的,比如同样的100块,用在买书上会怎么想,用在吃饭上会怎么想,逐渐恢复资金的实际价值。特别在真的被忽悠要花钱的时候,更要横向各个账户对比一下,尽量不要头脑发热。这个思考过程是不是元认知呢?
钱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地方在于因为用途的不同,所以你在TA身上贴了不同的标签。延伸出去,其他地方也存在着不平等,比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