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你都会读多少本书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常常以阅读量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以前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怎样才算是“读完”一本书呢?读了一半算吗?阅读小说算不算?如果没有读完一本书,你就没有收获吗?反之,如果读完了一本书,你就真的理解透彻了吗?
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会耗费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收获。阅读一本漫画书可能只需要不到半天,而专业领域的书可能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两者的收获也是天差地别的。
终究,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追求数量吗?并非如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将多少知识内化到大脑中,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
我们需要将书中作者的观点通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但不限于阅读)探索关于某个观点、某个概念的信息和内容,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观点2.0版本。
这个过程被称为“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书中的知识。在阅读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要搞懂什么问题。
当然了,如果是出于开阔视野的目的,那么当然可以把整本书读完,但决不能为了读完而读。如果一本书,你只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那么也可以只读这一部分。
比如,如果从读书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要将书中解决痛点的方法讲明白,无需将整本书都拿出来解说。或者,比如我每天进行读书分享,我的目的是以更加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传达书中的内容。
遇到书中晦涩难懂的概念,我就不一定会提及,而是会尝试以更易懂的方式输出给大家。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自然会去阅读。
当然,最近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其他的读书分享方式,以后也会尝试运用过来,目的不同,输出的方式也各异。
阅读,并非使我们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赛马场,而是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将更多的书籍融入到同一个主题中,让它们相互碰撞,最终留下的,将是自己的观点。
所有外在信息,最终都必须“以我为中心,用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