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故事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传记、叙事长诗、小说、戏剧、甚至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八卦交流,故事都是其中的内核。
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从事内容创作,就更要学会讲故事。短篇故事、传统小说、网络小说、情感故事、人物传记、影视剧本,这些领域都需要扎实的故事基本功。哪怕制作一个趣味小视频,构思创意广告文案,也要用到故事创作的方法。
“一鸣写作课堂”向大家分享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愿这一次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本文基于讲稿整理而成,口语化明显,请大家见谅。)
故事的分类
我们这里所说的故事是指一万字以内,最多不超过两万字的那种短篇故事,一般能够在半小时以内就可以看完。
关于故事,首先要说一下现在主要的故事分类。目前写故事有两种写作风格,一种是虚构的写法,一种是非虚构的写法。
所谓虚构写法,就是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是编出来的故事。比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这些明显就是虚构的故事,我们非常容易辨别到其中的虚构成分。
有一些故事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会出现非常多巧合,这种巧合的程度让我们感觉不是很真实。如果一个故事我们看下去会感觉虚构的成分特别明显,那么它就是虚构写法。比如《故事会》的风格,很多是虚构的写法。
非虚构写法,让人看起来像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人感觉那是真实的事情。像《家庭》《知音》那些杂志上面登出来的故事,大部分就是非虚构的写法。
就像我们经常说某个人的经历有故事,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里面的故事,我们一般是理解这个人经历比较丰富,也许他的经历还有一点狗血的事件。像这种故事其实更偏向于非虚构的风格。当然有时候如果足够离奇狗血,也许别人都不相信那是真实的事件。
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物采访,或者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有时候只是展现出人物一些生平事迹,我们看不到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那一类文章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短篇故事。
故事的特点
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故事,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故事有过程,会记录一个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尾,这也是故事的四个阶段。
故事的第二个特征是看到转折变化,特别是虚构故事,能够看到很明显的转折变化,有时候也会看到很多巧合的情节安排。有一句俗话叫做“无巧不成书”,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故事书里面经常会出现巧合的元素”。
虚构故事我们要看重转折变化的合理性。有些故事转折会显得非常牵强,读者看起来就会觉得很违和,会吐槽这样的转折不合理。所以哪怕是虚构的写法,我们也要看重合理性,如果我们的情节处理太离奇,读者就会受不了。
打个比方,有些电视剧的情节对抗非常精彩,但是编剧到后来不知道该怎样编下去,突然来一场天灾人祸(如大地震),里面的角色大部分都死了,解决不了的矛盾也不得不解决。像是出现了这样的情节,观众就会非常郁闷,会感觉自己的一腔热情被辜负。
一般来说非虚构的故事在转折方面幅度没有那么大,但是同样要处理好转折的合理性。至少不要让读者感觉那么狗血,那么离奇。让他们相信这是真实生活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第三个特点是出现冲突,这是我们接下来要主要研究的问题。
故事的冲突模式
我们经常研究故事有没有味道就看故事的冲突有没有处理好。故事都是由冲突带动起来的,想要故事好看,我们需要了解冲突的相关内容。
冲突可以理解为矛盾和对抗,它会给故事里面的人物带来麻烦,带来不愉快的体验,为了要摆脱这种状态,人物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冲突不一定是暴力上的对抗,也可以是观念和思维上的对抗。
为什么说故事是冲突带动起来的?故事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情节上的起伏,但凡出现起伏总会出现对比,由好转向坏,或者从坏转向好。处于“坏”的情况下,总有麻烦出现。所谓“围观者不怕事大”,读者都喜欢看故事人物遇到麻烦,越是难办越是让人头痛的麻烦,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说到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冲突的特征。
第一特征是:有矛盾,有对立。这是冲突发生的前提。
第二个特征是:有人不高兴,主要是主人公不高兴。有冲突的地方就会有麻烦,就会有不高兴的受害者。
冲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求而不得。故事人物内心有某种渴望,但是在现实中他遇到了阻碍,没有办法达到满意的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求而不得。这种模式下,故事人物往往主动采取行动让故事进入下一阶段。
冲突第二种模式是身不由己。故事人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渴望,但是外界突然发生了一些事情打破了他的平衡,为他造成了痛苦,他不得不被迫展开行动,从而带动起故事。
这种模式在灾难电影里面就很常见,突然来一场天灾人祸,里面的人物被迫要去逃命。影视作品也常见这样一种情况,平静的家庭中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情,接下来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打乱,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事件。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冲突模式:出现麻烦打破平衡,接着人物展开行动,然后产生变化。
有些写作教程会用这样的字眼表达:人物有渴望,出现障碍,展开行动。意思都差不多,反正关键的地方都是要出现受害者,然后展开行动。
遇到麻烦这方面有一种模式是身不由己。那么在展开行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对应的模式,就是有人雪中送炭。
故事的人物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有人帮他,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变化。又说回“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有时候突然发生一些巧合的事情,人物被各种外力推着去做某一件事情,这也是常见的变化。
看一个故事有没有味道,可以通过冲突模式来判断。人物有没有遇到麻烦或者产生目标?他有没有展开行动,或者被推着做某些事情?他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判断一个故事是否完整,也常常用这样的规则去看。关于冲突模式简单来理解就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然后最后又回到了平衡状态。
故事的四个阶段
如果我们要对故事进行分析,我们一般还会谈到故事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几个阶段就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尾。
一般来说在开始阶段,人物会产生一些目标或者遭遇一些麻烦;在发展阶段人物就会展开行动,他会跟外在的环境进行对抗,又或者尽力摆脱自己的麻烦。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冲突的爆发点,是故事最好看的地方。
故事的第4个阶段结尾部分,它不是一个故事的标配,有的故事有结尾,有的故事在高潮部分就直接结束了。
我举一个在高潮部分结束的例子: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少年被同学欺负,发展过程是少年到处寻找帮助,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反而欺负他的人变本加厉。高潮部分是少年忍无可忍,一气之下跟欺负他的人同归于尽。当人物都受到致命伤害的那一刻,故事就此结束。
有很多故事都选择在高潮部分直接结束,这是为了在情绪气氛的一个爆发点上马上停住,造成一种震撼力。针对上面这个例子,如果我们要给这个故事一个结尾,我们还可以交代这个事件过后带来的影响。
例如:学校终于肯重点清查这个问题,警方也一并参与到这个过程,顺便清除了背后的社会黑势力。加上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会更加清楚。只不过有我们的情绪也因此缓和了下来,就觉得震撼力没有那么强。
一般来说冲突会在高潮部分被解决,在高潮过后原来的冲突就不存在了。冲突有没有被解决,也是我们经常判断故事是否完整的依据。在过去开课过程中,我有时候也会看同学们写出来的故事。有些同学写出来的故事看来并不完整,原因就是我看完之后感觉冲突没有解决。
故事的冲突模式,跟故事的几个阶段联系得比较紧密,又或者说这是我们分析故事的两个不同的角度。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故事太平淡了,好像没有看到高潮部分,那么从冲突的模式来看,就是冲突不够猛烈,没有展现出一个让冲突爆发和解决的时机。
到这里我们已经说完了故事的几个特征:有过程,有转折,有冲突。我们也分析了故事的4个阶段。在谈到要把故事写好看之前,我们要先判断一个故事有没有问题。
如果要判断我们写出来的内容是不是故事,要看它是否记录了一个事件过程,这个过程是否有转折,有冲突。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它就不是一个故事,又或者说它的故事味道很淡,更偏向于随笔或者散文。比如我在简书上面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列举了一个人生平的一些事件,在我看来这些就不算是故事。
当我们写出来的内容被确定是故事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故事是否完整。故事完整性的判断依据就是看冲突有没有解决。一个故事通常在开头部分出现冲突,如果到了结尾部分这个冲突依然存在,那么这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
(待续)
关于一鸣
一鸣是故事小说领域的写作教练,写过几百万字的故事和小说作品,出版了春春小说《晴时有风》;他当过内容平台的专题主编、签约作者、文字编辑,发表过几十万字的写作干货;他开办过多期写作课程,亲自点评过上百部作品,带领数以千计的作者走上故事小说创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