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志》卷一记述详尽,其曰:东震旦国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五台山的形胜,左临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帶。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勢,难以书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巍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狀焉!
山流水秀、巍巍煌煌,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五台山。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菩萨为诸佛之师,至尊至贵,五台山即为文殊道场,我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自带佛法品度,四万八千法门只修一部《入法界品》,修的什么便成为什么,善财童子乃大善人之子,立志求道,大智文殊点化、遍访五十三善知识,于大行普贤处得证菩提。
我家族从沟里出来,累世力所能及回馈乡里,太公带一众亲戚走出山沟,开始家族崛起;祖辈提携十里八乡,过世时乡亲自发送葬绵延三里;父辈耕耘县城,修路布施,信誉之高、有口皆碑,到我这已是第四代,生于积善之家,自小便许愿传承家风、造福家乡,受悲明法师点化,十余年间辗转世界,也算见惯人情百态,一如童子般游历诸城、求教各方,也力所能及建校助贫,繁华过后,心心念念的回馈家乡终于时机成熟,乘国家“文化复兴”之天时,携四代本土根脉之地利,聚亲友戮力向善之人和,无怪进展之速远超预期。
童子得大智文殊和大行普贤之助修得果位,智行合一,祖师阳明先生曾兼修各家,知行合一岂是巧合?心性须从事上磨,做事是我唯一可行的修行方式,庆幸自己恪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路径次第,走的异常踏实,眼下物质资源也算丰沛,可以以弘法扬善之功成造福乡里之实,齐家到治国的进阶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果说构想五台山发展还有功利之心的话,在进山的高速上,每进一分,世俗之意便会减弱一分,安顿入住,看着宾馆窗外的巍峨群山,隐于山中的红墙庙院,凡俗之念被涤荡干净。
章祥摩兰法师是五台山第一寺庙菩萨顶和香火最旺五爷庙的双料住持,与我颇为相熟,多了亲近,法师叫我小胡,拜年还给压岁钱,视我如子侄,得知我的心愿,竟是老怀大慰笑个不停,法师一人分掌两大寺庙,修为之高人尽皆知,对我诸多提点,并勉励放手去做。
昌善法师是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黛螺顶住持,黛螺顶为五台山中心,供五方文殊法像,称小朝台,是汉传佛教代表,昌善师佛法精深、宝相平和,我便以童子故事尽述心愿,法师文言勉励,并与我谈神秀惠能、寒山拾得机锋,一下午讲经论法,我的心情很明显的清润许多。临告别,还为刘哥书写《金刚经》语“善用其心”,我向法师言道:“待功成还原之时,请为我量身题词”,法师微笑以应。
我并不知道日后可以做到何种程度,但就在临上山前,我曾与母亲言:“尽管心怀赤诚,一心做事,菩萨自有安排”。
上山五天所行所遇,果如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