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久病在床即将离开人世,便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苦口婆心地说:“学习要讲方法。不止要苦学,还要勤于要思考,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才能够立身处世。”说完之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三个儿子沉痛的办了后事,便背上包袱各奔东西了。
大儿子是个性急浮躁的人,他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快速付诸行动,但是无法忍耐思考时的无聊与寂寞,便一板一眼的照着老师的要求学习,很少独立思考。二儿子则恰恰相反,他善于思考,但很少去付诸行动。于是常常在家中沉思,既不求学,也不实践,几年下来他便穷困潦倒,放弃了学业。小儿子年纪很小,但聪明好学,认真的听从了父亲的教导。他在一位先生的学堂中,不但踏实地学习,而且积极地思考,日复一日地苦学勤思,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不断深入的研究学问,通过思考和实践拥有了真正的才能。
十年后,三人又一次在家乡碰面。大儿子已经弃文从商,却因为鲁莽浮躁,从不探究经商的学问而屡屡碰壁,手头拮据。二儿子早已因为只思考不学习而荒废了学业,一事无成,靠一些小把戏成了街边的艺人。小儿子在学业方面已经小有成就,回乡创立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学堂,吸引了各家学子,受人尊敬。兄弟三人见面后,老大和老二一边夸赞弟弟,一边哀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弟弟笑笑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命运,我只是按照爸爸临终前讲得道理去做的而已。”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习和思考相互交融的,而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努力就可以换来,若是只学不思,对事物都是表面的认识,刻板的苦干,最后只能事倍功半。若是只思不学,再伟大的设想若是没有行动来支持,也将成为空想和空谈,永远无法成为现实。所谓的“十年寒窗苦读”,不仅仅是读万卷书,有通读四书五经的苦功夫,更要理解和接受书中的思想,深入的思考文章的主旨和立意,两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够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才华。
所以,真正的学应当是把“勤思”和“苦学”相互结合起来。真正的读书,不应只是埋头苦读,更应当去积极的思考和理解。积极的思考,应当有刻苦的学习为基础;刻苦的学习,又必须与积极的思考相呼应。二者互相结合,才能够做到学识渊博。大儿子无法成功,正是因为没有“勤思”,缺少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二儿子的失败,则是因为不愿苦学,没有深入思考,就像无根之木无法成长;小儿子的成功,是因为他敏于思而勤于学,二者兼备,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深含哲理,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