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一部电影,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应该没有太大悬念。
大家都想不到这部硬核科幻电影居然深受欢迎,我去电影院看它纯粹是出于好奇。家乡的影院效果不佳,昨晚我又把它刷了一遍。
这次终于听清楚了台词,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目前看来,拍得确实比我看的另外两部有意思,至少看起来不尴尬,还让我流了一把感动的泪。
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少人诟病,但它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科幻电影的拍摄经验,用导演郭帆的话来说就是:“好莱坞干了五十多年,我们这才是第一次”。
郭帆因此片大火,他在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介绍了拍这部电影的一些心得。
首先,他认为,虽然是拍“科幻片”,但要注意电影最核心的始终是人文情感,所以剧作还是得放到人身上。
他说:“先找到最核心要表达的东西,载体只是外部的依附,找到故事核后,再以它为基础建立故事”。
抛开科幻的外表,它的核心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
二刷电影时,我刷到人工智能莫斯的一句台词:“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这里面的人物大多是不理智的。
刘启埋怨父亲抛下他十几年,负气离家出走,这是不理智的。自己是新手,却毅然驾驶货车运送火石去苏拉威西,这是不理智的。最终在控制中心投放火石,不顾掉下深渊和被巨大的机器压扁的风险,跳到发动机下处理故障,更是不理智。
而他的父亲刘培强,在最后时刻牺牲自己,以飞蛾扑火的姿势驾驶空间站扑向木星,也是很冲动。
还有韩子昂和救援队的王磊、周倩等人,是专业人士,更是性情中人。
人类永远不可能保持理智,但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吧。与其做一个冰冷的、不会出错的、利益最大化的机器,不如做一个温暖的、可亲的不完美的人。
这也是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涕泗交流、感同身受的原因了。
其次,郭帆说,找到的情感点要和当下有关。如果是设置成一万年之后,根本没法拍,因为不知道怎么去拍才能和今天的人有联系。
比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地下城的人们也会热热闹闹过春节,还舞龙舞狮的;地下城还有一个女的在追着男的打骂,看样子那男的出轨了;电影里的学生还穿着和今天一样的校服,同样有讨老师喜欢的学霸和韩朵朵这样上课嚼着口香糖、成天想着逃课出去玩的学生。
到了地面之后,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已经惨不忍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还是有熟悉的地标大楼。
还有像“未通过抽签者,不得进入地下城”的标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友善提醒,类似这种设置,我们看了就会会心一笑,自然有一种亲切感,不会觉得陌生。
再前卫的概念,一但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就会很难接受,所以一定要有熟悉的元素。有人总结说:喜欢=熟悉+意外,很有道理。
第三,郭帆做电影的逻辑是,把电影所有的创意都放在会议桌上。
他说:“如果需要试拍的话,我们就试着拍一下,看看能不能实现。”
郭帆认为,任何现场的灵光一闪,往往是需要查缺补漏时的急中生智,实际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做电影,特别像《流浪地球》这样重视效的电影,景的范围、绿幕的范围就在这,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被限定在狭小空间里,必须提前设计好、准备好”。
他认为拍电影事先得有缜密的考量,拍电影也应该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就是要标准化,量化之后再去拆分,拆分成一个个项目组以提高效率。
就拿剧本来说,它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把剧本看成一个数据库来进行分类和拆分,进而去合理地对接道具、摄影、美术等工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看到的是电影最终在大银幕呈现的效果,而主创团队却是经过了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严苛准备。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流浪地球》如此火爆,我们从郭帆导演的拍摄理念中也能看到一些原因,得到一些启示。
如果你还没去看,推荐你去看看,记得找个效果好的影院,祝观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