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与《文心》的相遇,实在是“恨不能早相逢”。
长年的学校教育和自我学习,一直以为自己是会阅读的,于写作是略通一二的。尽管言语还稍显稚嫩,思想也不见得深邃、有新意。然起码是具备些阅读写作的常识和基础的。直到读了《文心》,我以为自己都错了。原来自己真真是一个还未入门的小学生。
在别人的文章里得知此书,开始阅读是抱着学习写作的目的。然越读越发现,这岂止是一本教中学生写作的书呢?全书没有一处看似高深实则生涩难懂的教条或指导,都是以中学生视角的一个个鲜活可人的小故事,寓教于乐,读来让人颇觉清新有趣,什么年龄的读者都会喜欢,也都能读得懂。比起现在那些教授所谓写作技巧的书籍,在形式上就高明许多。
全书从遣词造句、字词使用、文章的体裁、读书的方法、作文的目的、朗读的意味等等等等涉及阅读写作入门的方方面面。善于感悟者从书中悟到的绝不仅限于“阅读写作”这个主题。
收获太多,遂把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心得以“摘抄-感悟”的方式做个记录。
1.诗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
以前读诗读词,就连听歌都最钟情那些韵律整齐、词脚押韵的类型,好像只有这样才显示了作者的功力和水平。总以为,韵律和谐都做不到,如何朗朗上口?还叫什么诗呢?现在想来是多大的谬误。
诗人为什么写诗?为了一书胸臆,为了荡平心中的沟壑,为了倾诉万般愁绪。一些没了情感,只有工整华丽文字的句子还能称为诗吗?显然不能。无非是文字游戏罢了。
诗应是文章的精华,是万千语言经百般思想之火的锤炼后,凝析出的精华。评判一首诗的好坏,首先要看情感,看是不是用最恰当的、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了炽热的情感。这种炽热的情感,在诗句的表现上不一定都是浓烈的、昂扬的、激情的,也会是淡雅的、平静的、安宁的,但不管什么样的词语,都该是情感的载体,而不是诗歌本身。恰如这句话所说:诗之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一个全字就很明白的指出了诗成立的核心条件。
当然,如果浓烈的情感,能配上和谐的韵律,再加上优美的词语,是再好不过。彼此间相得益彰,也成就了一首好诗。但若只是看重或纠缠于韵律和词藻,就真是“喧宾夺主”。
抛开既有的成见,从此之后,我应该能好好读诗。
2.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有无文法上的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很多文章所犯毛病无外乎三种: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多少人把写作称为爱好?多少人怀揣一个靠写字成名成家赚钱的梦?
大家都期望好好写作,想要快速写出好东西,看看简书热门里那些高点击量的传授写作技巧的文章就知道。
人人都探讨如何写好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静心思考过如何写对?
一个连正确走路姿势都不知道的人,看再多跑马教程又有何用?
也许有人会觉得,只要上过学,写对文章还不容易吗,怎样写好才是难。
如果把现在许多网络文章,甚至是一些爆文送到本书中的“文章病院”诊治一番,定是要查出很多病况的,有些甚至怕已然病入膏肓了!
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甚至哗众取宠,现在很多人写文会全不顾语法正确、词语恰当和文句通顺了,全文的内容和标题常常也没了半点关系,所以出现了时代新词“标题党”。
有时看看自己写的东西,读来也觉得狗屁不通。有为了故意炫耀文采而堆砌词语,也有为了特意显得高大上而故弄玄虚,也会胡乱使用一些自以为是的字词。
当看到书中这几句话时,我开始一再的审视自己,你真的对得起这个称之为“爱好”的写作吗?你是用心对待、认真打磨每篇文章的吗?(当然随心所欲的碎碎念的日记不算)你做到最基本的语义正确、文不离题了吗?写任何一篇文,没有文法毛病和用词恰当是最基础的工作,然后才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就像建房子,打好了地基,才谈得上建多高的楼。
自知读过的书还不多,写过的文还少,知识储备还很有限,那就放慢脚步,从最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从写好每一句好做起,先努力做个正常的写作者。
3.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的错误者。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的爱憎,最重要在能用批判的方法,还它本来面目。说得明白点,就是要考究出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因何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才是最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
首先,书里表达的观点自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是特定的好或者坏,正如“百花齐放才是春”一样,思想观点的百家争鸣才是应该是常态。只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一本书,是需要学习的。既要带着疑问探究的精神去读书,也不能上帝视角,以今时今日之观点去批判任何一本书。既要有获取学习的精神去读书,也应该明白自己读这一本书的目的何在。
每本书对于每个人的价值都不会全然相同,先做好自己读者的定位,再阅读此书,收获的内容和对书的评价自然也不相同了。
正如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读者必须发掘自己的嗨点。
其次,任何思想和观念的产生都有时代背景,也都可能囿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一首诗、一篇文、一本书或是一个人、一件事和一种思想的评价,都不应该脱离时代背景和环境,因为这是形成这些“人、事、物”的土壤。都说时势造英雄,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能摆脱外在环境而存在。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思想必备淘汰,超前的也必将被时间所证明。读者和看客都应该当一个客观的人,不偏执,不被大众的言论随意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