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王维审老师写的是寻常教育生活中的琐事,但视角独特,读后让人有拨云见日、恍然大悟之感。
特点:语言质朴干净,但写法画龙点睛;内容为寻常教育生活,但视角独特。
启发:
语言需要锤炼,要简洁干净,写法需要研究,画龙还需点睛,需要提升主题。
内容需要关注教育生活,但换一个角度来写,需要有高屋建瓴,有对教育的不同解读。
案例:倾听,思考。把每次闲聊都变成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
依米花的沉潜与绽放。
生长在非洲的荒漠地带,环境恶劣。在那里,只有根系非常庞大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它有一条非常粗壮的主根,蜿蜒盘曲着努力往地下生长,直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6年的时间来完成根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的积累养分。在第7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
启发:对教育生活的观察,如苏氏教育中活生生的人,自尊心,成就感,道德教育,集体的力量等。关注的是教育生活,而不局限于专业领域。前者是普罗大众,后者是专业人士,范围太窄。
第一章: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目的: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境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从寻常的生活中寻找价值,发现意义,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也算是一种能力。否则,无所寄托,灵魂不安,难免陷入虚无。善于从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善于从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为思考每一个问题而茶饭不思。这几年磨下来,才把教育感的镜子磨亮了。
其实,这种“教育感”就是对教育的敏锐觉察和瞬间捕捉,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积累。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不是时髦的词语,而是坚定的信念。
教育最长久的治疗应该是在岁月流淌过的某一个角落,一个人对一群人说过的某段话,让彷徨与孤单中行走的人得到可以慰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
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写作,不仅是为了初步生活的真相安顿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摆脱教育困境的出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为什么写教育叙事?
一、改变自己。
教育生活中的琐碎,一旦有了故事的串缀,就可以变得生动起来。在不断的讲述与反思中,教师的心态开始变得平和,教师的行为变得可以改变,教师的精神世界开始慢慢丰盈,教师的整个生命都会变得清澈澄明。
二、影响他人。
教师通过讲故事把生动而真实的教育生活展现在他人面前,随着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使人与人的内心发生真正生命意义上的互动,由此,便可以诱发他人对故事的深度感悟,让讲述者与阅读者引以内心的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艰难困难的教育思辨渐渐丰满。
三、成就教育。
写作者可以通过有价值的反思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到故事中去,使抽象而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并通过对个体经验的解释,探讨一种可以穿透教育生活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哲理,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教育。
所以,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故事在哪里?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案例:为班级写故事
用文字记录发生在班级里面的事情。用研究的心态审视平常的教育生活,关注司空见惯的教育细节,探寻班级故事里丰富的教育蕴含。
自编了小报《我们的班》。
教育随笔应用到班级管理中。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或平凡,或超越,我们就生活在故事的海洋里,天天有故事,时时有故事。只要关注,只要倾听,就足以打动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教育生活重新回味,咀嚼反思,梳理出一个个令人为之感动,为之欣喜,为之沉思的小故事。
其实,我们都是讲故事的人。
了解故事的特征,也就懂得了故事的价值。
故事特征:
一是细微的真实。
真实是故事最底线的东西,也恰似故事最耀眼的价值。现实生活中,那些最真实的东西所凝聚起来的力量,往往更令人震撼,更发人深思。
二是朴素的原生态。
原汁原味的自然气息总能让我们愉悦的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面前,感受到一股来自底层的原生态的朴素力量。
三是沉静的内视。
故事关注的是内心,通过内心的审视,寻找能够抵达人们心灵的那把精神钥匙。故事的价值始于原点又终于原点,这个原点就是一种安静的形态。故事的结尾都会留给人们一大片沉静的空间,让人学会内视,如同中国写意山水,一大片的留白,传达出了空的境界。正因为空恰恰可承载最辉煌的人生百态,传递最悠远的悲悯情怀。
至此,我们寻找出一个故事的基本特征,真实、朴素、沉静,而这也就是故事的价值:以真实打动人,以朴素吸引人,以沉静启发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