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好的关系,双方能彼此展现自己真实一面,做真实的自己,而非刻意隐藏,怕对方看穿自己—题记。
现实生活中,不知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习惯性“特别听话”、“特别懂事”,类似于讨好型人格,对身边的人总是很友好,从不发脾气,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牺牲个人的需求,立志成为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妹妹,好员工·····心中没了自己的位置,完全把自己给丢了,背后隐藏着不能体察亦不能表达的愤怒,悲伤,绝望以及各种负面情绪体验,很少主动袒露,分享自己的心声,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人会把悲伤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人前人后,共处之时,一副开心,笑呵呵的样子,背地里又一人暗自神伤,偷偷哭泣,心理学史上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这种状态叫做假性自体。
其实每个人都会出于社交的需要或是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展现虚假的一面,但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假性自体分不清自己真实感受,只知道一味附和对方,其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失败。对婴儿成长来说,母亲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例如哭了就要抱,抚摸,饿了喂奶,拉了尿了换纸尿裤,甚至施以虐待,当母亲经常如此对婴儿基本生理需求及情感需求视而不见的时候,就会陷入绝望,认为自己遇到了坏妈妈,自己也是不好的。更糟糕的是,据报道,婴儿长大后,成年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非常高。
当然,也有人是因为生怕被重要他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双方关系受到影响或是会影响到对方,而隐藏真实自己,更有一些人,真实的自己有不堪的一面,个人无法接受,不敢面对失败,落魄的自己,对于这样的人不一定是假性自体,第一,是事实,对方确实不能接受,第二,当事人自己的猜想,自身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不好,会被对方抛弃。值得注意的是,未必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多半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过被重要他人抛弃的经验,种下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种子,随着当事人渐渐长大,便像小树苗一样开始生根发芽了。至于无法接受失败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期待太高所导致的结果。
曾经一度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我整日生活在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好的地方被别人看到惨遭抛弃的恐惧里,为此常常把自己置于险地,生活一片狼藉,人不人鬼不鬼的活着,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在做志愿服务,才像个人样,不然就真成行尸走肉了。经过多年成长,如今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至少不会像过去那样了。对这一块觉察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亲爱的,或许真实的你,有各种缺点,并不讨喜,但这就是真实的你,是你的一部分,在真正爱你的面前,尽全力做真实的自己,不必刻意的隐藏,因为对方更希望看到你的真实,哪怕不堪的一面,也绝非你牺牲自己打招所谓的完美,因为不过是一场空,对双方的关系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