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久以来一直在我大脑中盘旋的问题。但是因为我自己的人生还刚刚开始,我对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发言权。我之所以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对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有时会有那么一丢丢的迟疑。
可能因为我从小就有机会四处旅行,见识了大千世界之后,我的人生态度是有点贪婪的。我总想让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体验更多的事情,看更多的风景。我已经过去的二十多年人生也就因此显得无主题,无核心。从五岁开始学钢琴,认认真真一路考完所有该考的级,现在却只能沦为兴趣。高中时疯狂地读小说读散文读人物传记,但是这些不能帮我提高高考分数,结果“本科背景不过硬”成了我心头永远的痛。大学本科时期没用来考专业证书,而是呕心沥血考GRE考TOEFEL,学法学双专业,这些不能帮我赚零花钱,不能帮我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甚至对考研求职都没有直接作用。读研究生不想再继续学本科专业,想学点新鲜的,就跳到一个冷门小众的专业,虽然毕业院校还算拿得出手,求职却很吃亏。有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会焦虑自己的人生进程如此之慢,会担心自己落后于别人,也思虑自己的职业发展以何支撑。我会怀疑自己凭兴趣学了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这些知识技能都没有用吗?我总想要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且以后的人生我还想要更丰富的体验,这会让我一事无成吗?
但是我还是想过我的“体验式人生”。因为在我眼里这个世界是由乐高积木构成的。有的人花了十年时间,绕了个小圈,就开始拿起这个小圈的积木搭建他的生活。有的人花了几十年浪游,并不急着兴建,而是想弄清楚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积木碎片,以及它们组合的可能性。于是他可以制造城堡和飞龙,在这个乐高世界之上,创造一个新世界。所以我还是坚信所有吸收到我血液中的东西都不会白白浪费,它们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我常看高晓松的脱口秀,有一期他说,他之所以放弃科学,从清华退学,就是想让自己的一生都能尝试做新的事情,而从事科学的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还不一定成功。他确实什么都做,写歌词、拍电影、写小说、做网络脱口秀……永远都赶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这些事情,虽然都做得成绩不俗,但也说不上专精。相对于他个个都是科学家的父辈祖辈,高晓松实在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子”。但是他现在照样潇潇洒洒,游历世界。先不要说名和利一样也没少得,他丰富有趣的经历简直羡煞旁人。而他的广博阅历更是给了他独特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
体验式人生并不会让人一事无成,真正让人一事无成的是每一段经历和体验都被浪费掉,每一段经历和体验都没有产生实际的创造。就像高晓松写歌词写出了“同桌的你”,拍电影拍出了国际大奖,写小说写出了一部部电影剧本,做网络脱口秀做成了王牌栏目……只有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出实际的创造性成绩,才有资格再去追求不同的体验,否则就像建起一栋栋烂尾楼,人工、材料投入不少,却没有建成能投入使用的建筑。即使是失败的经历,过后也要把它揉碎了拆开了细细端详,不从里面找出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誓不罢休,好歹不辜负自己失败一场。
追求丰富的体验,更让人享受当下,放下得失心和占有欲。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程,到头来,物质财富不会带走,而体验却能证明自己没白活一遭。就像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的:“在别人艰难拼搏时他仪态端庄,在别人正襟危坐时他玩世不恭。”有了这种潇洒、轻松的心态,困难不再让人恐惧,用心的投入不再让人疲惫,所有别人眼中的艰难都像一场游戏,想尽办法看看自己能玩成什么样。
追求丰富的体验,可以让人具备多视角思考的能力,知识间的融合也能创造伟大的成果。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Brodie)被誉为药物代谢之父。他的突出贡献“甲基橙测定技术”就是融合了染料和药理学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学科。如果伯纳德不具备多学科知识,只在自己的领域钻研,这项成果要推迟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也更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人才。乔布斯如果在大学时期没有学过那些看上去没什么用的英文字体,可能不会有后来辉煌的“苹果”。学到手的知识总能用上,每多学一样东西都可能意味着一层新的境界。
当然专注一件事的人更让人羡慕,他们往往能少年得志,他们脚步坚定,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奉献给一项事业。过体验的一生,或是专注的一生,其实不过是殊途同归,重要的是投入地过,坚定地过,留下些属于自己的创造。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