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爱玲的《连环套》。
张爱玲似乎看穿了女人的人生,所有女人的人生中,都离不开男人。
女人这辈子说的、想的、做的,都是为男人。
小说的结尾暗示老去的霓喜尽管已经不能得到男人的青睐,然而有人来给她十三岁的女儿说媒,说明一个新的循环节点又开启了。
霓喜的一生是依附男人的一生,这是她的幸运,又是她的不幸。
幸运的是,有家境不错的男人的收留,出身低贱的她得以衣食无忧,生儿育女。
不幸的是,在相继投奔过几个男人中,他们谁也没有给予她名分,尽管有所出,始终寄人篱下。
当这些男人或者主动将其抛弃,或者撒手人寰,或者心生厌倦另寻找到结婚的对象时,霓喜就被扫地出门,钱没得到多少,孩子却越生越多。
一个又一个男人,活像一个个套子,令霓喜身在其中时因为不受待见而沮丧失落,却又因各种原因离开之后生活窘迫而怀念,不停地留意、寻找下一个可供安身之处,直至年老色衰…
想起《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多年后振保偶遇娇蕊的情景。
得知昔日被自己抛弃的情人已嫁做人妇,振保问她,“你快乐么?”
娇蕊回答,“我只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是什么。”
振保说,“你碰的还能会有什么,无非是男人”。
娇蕊低头怔了一下,说道,“是的,以前年纪轻长得好看,无论到社会上做什么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后来除了男人以外,总归还是有别的”。
当年她从振保的身上学会了爱,为了爱放弃了家庭,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
振保不肯背负不道德的名声,另娶了孟烟郦。
或许不能从中判定他和娇蕊谁的爱更多一些,更勇敢一些。
归根到底,不过是男人和女人处理感情的方式方法而已。
再炽烈的感情面前,男人偏理性,女人总是感性占了上风。
娇蕊所说的还有别的,应该是除了生活中除了热烈销魂的爱情之外的东西,比如养育孩子、家庭琐事等等从前被爱情蒙蔽了双眼而不得见的东西,尽管平淡、琐碎但真实。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离婚的女人一嫁再嫁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有的嫁得更好了,有的越来越糟了,都大有人在。
只是,无论好坏,似乎所有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情愿还是被世俗裹挟,总是会认为女人还是应该待在婚姻中。
仿佛婚姻是蜗牛、寄居蟹之类的软体动物背负的那个壳。
不管这个壳好坏,是否舒适,总之要有这个壳,这是标配。
与周围人一致,不至于光秃秃地看起来突兀、另类。
每每回老家,总是会关于男男女女、婚姻家庭的各种家长里短。
关于离婚再嫁的也不在少数。
对门的婶婶孀居多年,眼看着儿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了了一桩心事。
经人说和,嫁给一个东北人,已经退休,婶婶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每个月,那男人给她1500元。
一个亲戚,约摸有七十左右的年纪,前些日子又找个老伴,不知是第三个还是第四个。
多年前听说的一个同事,离婚再嫁,生活依旧争吵和矛盾不断,加之工作强度和压力过大,后期出现精神抑郁。
身边一朋友,婚后大着肚子的时候婆媳、夫妻问题不断,多次因为孩子隐忍,直至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忍无可忍选择离婚。
前不久经人介绍认识新的对象,年纪、情况相近,听说两人处得不错。
相信很多跟我一个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在母亲关于婚姻和家庭方面的话题喋喋不休中长起来的。
这其中表达的几乎大都是抱怨、愤懑和委屈的情绪。
现如今想想,在少不经事的年纪根植下此种种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印象,成年后还能够有勇气走进婚姻,组建家庭的人,都是勇士。
那些“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了”、“都是过的你们孩子的日子”、“我自己这辈子是没有指望了,你得争气”…之类的话,如今回想起来,都会心有余悸。
小孩子真实不容易,成年人或许还有选择的权利,小孩子只能无条件接受。
你对他做什么,说什么,统统一股脑投射到他洁白无瑕的内心世界。
大人们只图一时爽快了,可孩子却为此受尽困扰。
我总是认为,人长大后如果因为某些事或者没有来由地滋生出深受其困扰的情绪,多半那是孩童时期遭受过的从未愈合的“伤口”在作祟。
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一个眼神,总之都是大人眼中不起眼的事儿。
我的母亲总是感慨的有两件事。
一是时代的原因没能走出农村。
她们这一代人十七八岁,正值年轻力壮,不甘于蜷伏在农村里想要去城市里开阔眼界,却受制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束缚,根本就没有出门打工的机会。
等到国家改革开放了,自己却已经结婚生娃,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地里都是活儿,也就不能再出去了。
二是父亲的脾气出了名的暴躁。
他们在婚后二十多年里,吵架、动手、冷战都是家常便饭。
一开始是我从小看到大,也吓到大,后来有了妹妹,两个人就一起看。
不过最令她感到老怀安慰的是,我参加工作经济独立又很孝顺,父亲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渐渐变得温和。
苦心熬了三十多年,终于等到了别人口中所说的,“等老了就好了”的生活。
可是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除了母亲本人,唯有我清楚这三十多年有多难熬。
至少我自己已经没有信心。
我没有信心与一个男人在争吵中熬过三十年最后一定能换来和平相处的晚年,我没有信心能够生养一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乖巧懂事又细心孝顺。
关于男人和女人,婚姻和家庭,一定会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真知灼见。
可是作为我们自己,只能顺着自己从小依附的家庭生活,顺着从中得到的经验摸索到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方法,这些藤藤蔓蔓都是有迹可循的。
而别人告诉你的可能真的是更适宜自己的或者说更是生活真相的所谓的道理,终究不是自己所在的枝丫。
有时尽管茁壮茂盛,可是毕竟是未知的境地,强行去走去寻找,遇到波折时总会心不甘情不愿的,想必也不会走得长久。
除非走投无路,只要能凑合着过下去,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母亲这一代人轻易是不会选择离婚的。
其实,他们这代人的婚姻几乎也都是一个模式,换句话说,就算重新再找别人,也免不了争吵和受家庭琐事的困扰。
而他们是极为相信并看重血缘的。
亲生父母再责骂孩子,总是亲身的,总会把孩子抚养成人。
后爹后娘是永远靠不住的,孩子只能吃苦受罪。
这是他们的信条,他们即便知道也会有例外,但绝不冒险。
母亲们用付出和隐忍守护住这个家的存在,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工作后还是结婚后,周末假期总是有一个家可以回来聚在一起。
这是他们所认为的重要意义,家庭的相聚和完满是他们所默默捍卫的。
为的是孩子,也为他们自己。
我们生长于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时代的飞速变革下,随着人的见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万象层出不穷,我们在几年之内所经历的人和事比父母这一代一辈子经历的还要多还要丰富。
阅历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改善,人的需求也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感情更是变幻莫测。
所以,这个时代里少有长情,也少有固执捍卫家庭完整的人们,而是好就好,不合就散。
时间成本是最浪费不起的,它远胜过投入十足的精力和时间去捍卫鸡肋一般的婚姻或者爱情。
回过头去想,母亲们的“执着”曾在我们眼中是那般可怜和可笑,可是有时候我竟然崇拜起他们这股“精神”。
且不说有没有可取之处,他们更不懂信念之类的词汇,只是为了自己想要的憋着一股子劲儿。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提供给女人们除了男人以外更多的东西,更丰富多样,更精彩绝伦,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比起旧社会里只能嫁人为生的裹脚妇女,比起那些战争年代里崭露头角的职业女性、比起受制于体制和政策而只能困索与一方天地里的父母们,我们好太多。
真的是除了男人,还有很多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