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巴陇锋长篇小说《五月黎明》《秦岭人家》《丝路寻祖》和散文集《笔尖上的芭蕾》四本书上市之际,作家编剧巴陇锋应成都文理学院邀请,做客文法学院&弘博书院,访问并进行讲座。
相关发布,具体信息如下——
题目:何以经典—把故事讲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时间:5月30日(周四)15:20一17:20
地点:学工部105
主办单位:文法学院&弘博书院
主持人:赵小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 助教
主讲人:巴陇锋
巴陇锋 作家、编剧、学者。中作协会员、文学硕士,陕西省编剧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中青年高级编剧班学员、中影协新文艺团体电影人才培训班学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陕西“百人计划”作家、西安市“百青人才”作家,出版有长篇《云横秦岭》《永失我爱》《五月黎明》《丝路情缘》《秦岭人家》《丝路寻祖》、散文集《笔尖上的芭蕾》等9本书,凡200余万字。
其中,《云横秦岭》为2013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图书、获全国小说奖,《丝路情缘》为北京市2016年重点图书、被2023法兰克福书展重点推介、其5集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五月黎明》为2021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图书、位列敦煌文艺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等多个荐书榜榜首,《秦岭人家》入选中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名刊名社拓展选题名单、文艺联合书单2024年5月榜单、2024陕西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丝路寻祖》为西安市“百青人才”支持项目。
巴陇锋还在《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其中《乌兰察布之恋》位列《思南文学选刊》AI榜第五名(莫言第二),《有师如玉》获《视野》杂志全国征文奖,多部作品几千次进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高考试卷。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次,参与策划、编剧、制片、审片《那年花开月正圆》《密查1938》《白鹿原》等影视剧400余部(集)。小说散文剧本均有获奖。
讲座内容提要:
历史、当下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是衡量作品是否能成为经典的三个重要元素。人文哲学内涵和意义都潜藏在经典作品其中,所谓经典,一定是能够跨越时空给人启迪的东西。好的故事,离不开“有趣、有意义”两个词,如何把故事讲得经久不衰,这正是经典要做到的。经典是在季节更迭,岁月轮转中仍能闪耀的明星,他们不会被埋藏于时间的尘土之下,反而有着岁月的加持,字字如珠。易中天先生曾将自己阅读经典的体会概括为这样几句话:“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读经典,读人间百态,悟明哲真理,见山见海见自己。
成都文理学院介绍:
扎根天府沃土,深植教育情怀。成都文理学院始建于1999年,前身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和国际商学院(非内设二级学院),2004年联合组建并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成都文理学院(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建有四川省唯一的哲学社科“书法艺术普及基地”以及四川省首个“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是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获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建有13个实验(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立了300余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4个,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网络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网覆盖全校。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教师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教学名师等20余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3年,学校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奖项40余项。
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控制在30个左右,涵盖文、教、艺、经、管、法、理、工等8个学科门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和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200余项。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扎根巴蜀大地办教育,不断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并逐步形成三个办学特色。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7万余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