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情
电影的整个基调很温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早慧的天才小女孩被舅舅抚养至七岁时,小女孩外婆通过孙女学校校长的电话沟通,发现她有惊人的数学天赋便赶到其子所在地争夺抚养权。双方经过很长时间的法庭斗争,形成妥协,将小女孩寄宿在一个富裕家庭,平常去天才学校学习,业余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但结果出乎舅舅的预料之外,当他看到外甥女最喜欢的独眼猫的领养广告时,便发现那户家庭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果断快速地跑到寄宿家庭那,强硬地与母亲谈判并在获得外甥女的原谅后,将小女孩带回了他家。
二、教育观
(一)不考虑孩子想法和心理需求的关爱都是刽子手
影片中的天才少女在数学上有着卓越的天赋,年仅七岁就精通微积分,还能一眼发现教授出题的故意错误。此外,知道大人世界的围绕她所做出的各种行为的意图,也很有个性。
小女孩知道外婆之所以找到她并与舅舅争夺抚养权是因为她所具有的超人的数学天赋,而非她是外婆的孙女。事实也确实如此,外婆因为早年结婚而放弃了数学研究,而将她未竟的梦想寄托到她具有非凡天赋的女儿身上。于是她的女儿没有童年,没有业余休闲活动,十七岁那年与隔壁男孩的私奔还被其母控告为绑架。因为从小与外界隔绝,其女没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辩识人心丑恶的敏锐力,被不负责任的男人所欺骗怀孕,成为单亲妈妈。从小心理遭受巨大压抑的女儿终于选择了自杀。不禁想到了《无声告白》一书中的主角莉迪亚也是一个小女生,也是被父母看做各自未竟梦想的工具,一个被忽视兴趣和心理需求的提线木偶。这种打着为孩子未来前途着想乃至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考虑的旗帜而独独不考虑孩子兴趣的家长实在令人可恨。影片中小女孩被问为什么愿意跟着舅舅,小女孩的回答令人为之动容,“因为在我被发现有数学天赋时,他想照顾我”(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不要小觑孩子的智慧,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聪明着呢。
影片中的舅舅也曾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条件无法给外甥女光明的前途,只有将她送往寄宿家庭才是最好的选择。结果因为一张宠物领取广告才发现那家寄宿家庭其实很听其母的话,外甥女最喜欢的独眼猫被丢弃。而小女孩被迫呆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坐着数学题,几个老师一起围观着她,小女孩表情阴郁。最后舅舅对着外甥女郑重承诺不会再离开她,并为之前的事进行忏悔,表情中说不出的愧疚。
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兴趣和心理需求,并与孩子进行沟通,而不是一人独断。此外,还要善于区分那些是孩子故意犯的错误,那些是其所在年龄段该有的错误,以做到正确的教育。
我觉得对于中国而言,这部电影比最近大热的《摔跤吧,爸爸》更有价值。很多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将来不落于人后,有好的物质生活,便在课外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和特长班。倘若这些补习班或者特长班是孩子喜欢的那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那种不顾孩子自愿而凭着自己想法给孩子报各种班的家长完全是孩子幼小心灵的刽子手。很多家长都持着这样一种理念: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我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想必须要严格要求她,她(他)将来会感激我的。或者因为周围的父母都给孩子报班了,大环境使然,我不报也不行啊。以上两种说辞完全是那些焦虑的家长自行其是的表现。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相互沟通的教育,罔顾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会产生多少的心理问题家长们有考虑过吗?丧失娱乐时间的学习学习效率怎么样家长有思考过吗?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会如何培养孩子在某方面的兴趣才是正道。
(二)家长一定要重视自己对孩子许下的承诺
影片中舅舅曾向外甥女许下承诺绝不离开她,结果未与小女孩商量便将其送往寄宿家庭。他没想到一个月后的例行见面,小女孩不想见他,可见小女孩对他不守承诺的表现感到很失望和感到自己被忽视的痛苦。
(三)情景教育远胜言语说服
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情景教育更是远胜言语说服。影片中有两段场景可作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典范。
场景一:外甥女看到她老师早晨出现在舅舅家而使舅舅颇为尴尬便斥责了外甥女不受约定。然后玛丽自己窝在床上生闷气,过了一段时间舅舅来向玛丽道歉,请求原谅。玛丽问她:是不是因为自己让他没有个人的私生活。此时男主并没有直接解释说没有,而是说了句:“我刚刚说的话就好像你之前因为我没有给你买钢琴,而说我是个坏舅舅一样。”玛丽会心一笑,原谅了舅舅。
场景二:玛丽的外婆为打赢官司找来了玛丽的生父。事后玛丽知道自己的父亲出现了,而且就跟自己在一座城市。她感到自己是被抛弃的人,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这个时候舅舅把她带到了医院一直等着某个情景发生。直到对面的另一群人因为接生成功的消息而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时候,男主对玛丽说:”你出生的时候也是那样。”玛丽拉着邻居欢快地跑了过去与他们共同手舞足蹈。
所以,有时候情景的渲染力远比言语的陈述更有冲击力,因为你所表达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明白,有时候反而会因为喋喋不休而感到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