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来被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刷爆了朋友圈,没错,武亦姝火了,同时也火了主持人董卿。
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擂主,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夺冠,网友也纷纷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称其“这个00后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显然这个评价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小小年纪的武亦姝在享受自己应得的荣誉的同时,受到的某些不利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暂且都先不去讨论。
董卿,一直以来,她都非常火。新年期间更是火了两次。第一次是靠她的口红火了,当然,这都是外在的。第二次是靠她惊人的诗词底蕴火了,说白了,这次是凭借丰富的内涵火了一把。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展现了非凡的诗词造诣,让她整个人都光彩熠熠。
随之,《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火了。慢慢我发现,节目的延展性效果还不止于此,貌似中国诗词,甚至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都火了。
02
我惊奇的发现身边出现了许多读书群,群主旨很明确:每天读一篇文章,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论语》、《世说新语》等,群内的人每天必须有所输出,否则就会被踢出去。
抱着试试玩玩的心态,我也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群里每天非常活跃,成员不多,十几个不超过二十个,很好管理。读出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读出最标准最纯正的普通话,这大概是群内每个成员的小小野心吧。
当然我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有些小成就,实现小野心,我会在群内输出前,自己读两遍,一来熟悉要读篇目的内容,二来可以热热身,稍稍练习一下,把自己调试到最佳状态。这一切都准备完毕以后,就开始了自我输出。
当我输出自己的声音后,会把自己调换到观众角色,听听自己的读音,细细品出其中的不足,更不可缺少的步骤就是听听别人的声音,在群内其他人的身上找出问题,吸取经验。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嘛,要从善如流。
几天下来,我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巨大纰漏,每天读不同的篇目,读完群里很少有人帮你指出不足,有的人读完就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所读篇目的深层理解,不去纠正自己的读音错误,不能把所读篇目熟记于心。简言之,这种模式仅仅是让人过了过嘴瘾,似乎什么也没得到。
我并非不提倡每日一读这种简单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是要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比如可以在读的时候带上感情,理解透彻篇目,背会篇目,多读有助于练习普通话,也可以了解到现代汉语中音变现象的一些知识等。
这种读书群中的不足,更让我想起了一些专家和网友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的一些质疑。
有媒体文章指出,该档节目出的题并不超纲,本质上就是一个考察记忆力的电视节目,原创性、思维性不足。教育应注重理解与培养创造力。有知乎网友提问“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考的是背诵诗词,而不是创作诗词呢?”
古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同理,读诗的“正确打开方式”也不能止步于机械性的读。
03
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效应不仅渗透于诗词,更渗透到了算术方法和书法中。
一位我敬重的长者偶然间和我谈起了学习,更是饶有兴趣的给我讲了一些“民间”简便算术。
老者大有兴趣的给我讲了15²、25²、35²……95²的快速算法,将十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数字大一的数字相乘,在得数后直接写上25即可。
以15的平方为例。十位上的数字是1,比十位上数字1大1的数字是2,1×2=2,在2后直接写25,即为225。可得15的平方为225。
还讲了十位相同的两位数相乘和个位相同的两位数字相乘的简便算法,以及“弃九验算法”,真的非常简单,这些简便方法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反正我是没学过,你们有兴趣学可以问我呦~)
聊着聊着,我们又聊到了书法。我之前写过篆书,现在写欧体楷书。这位老者也常常练书法,我们便讨论起这方面的知识。
他告诉我有的字同为篆书写法,老书上是一种写法,现代书上是另一种写法,和我讨论各种字体的笔画特征,以及书写时笔触的不同方法等等。
我们及时交流,交换观点和看法,互相肯定,并一致认为这些优秀的文化,不应止步于眼和口,要深入实践,发挥每个人微薄之力,将它们完好的传承下去。
04
一个朋友的爸爸妈妈看了这档节目,意识到从小没有培养孩子而退思补救,向我朋友推介了一个公众号,让她跟着唐诗去旅行,要求她不光要背会,还要弄清楚作者等相关的所有知识,一天一首。搞得我朋友非常想原地爆炸。
幸好我爸妈还没有对我实行该政策,不然我估计要狗带了。完了,这篇文章被他们看到了可能上面那位朋友就是我的下场。好怕怕喔~哈哈哈
朋友圈里还有一些“挑战古诗词”的小测试,在某个清晨我也悄悄地挑战了一把,还算顺利哈哈哈。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心里还有“诗和远方”,古典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诗词大会唤起了我们的“诗心”。
它不仅掀起了诗词热,更掀起了人们的传统文化执着追求的热情。不论以哪种方式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实践下去,深入本质,扎根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