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东桥认为,先生所说致知的工夫,只在诚意,而未另外有格物。先生则说,要想孝顺父母,首先内心的意要有,就是之前先生提到的,孝顺格物也不能从父母身上求,而只能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是自己有孝心,有这个意,然后才能去践行孝的行为,而践行实施的过程,才可看出“诚意”,意诚了,行的过程才能具体细致,所以才有了顺应季节寒暑,冬温夏凊奉养父母。这才是格物。但前提还是必先诚其意,这是根本。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
先生认为良知良能,平凡的人与圣人一样都具备,但是圣人能意识到并保持下去, 但是凡人却意识不到,这正是凡圣的区别。凡人做事,喜欢在细目上下功夫,而圣人在心上下功夫,求良知寻天理,而凡人本末倒置,在做事的细节上花时间 ,也就一直忙忙碌碌,而后碌碌无为,正是舍本逐末了。若是在源头上下功夫,良知寻得,做事自然合乎天理,而不会在细末的先择上耽误太多时间,一旦致知后,这个心理一定要落在行动上,不行动的人不能认为是致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舜的不告而娶,武的不葬而兴师,他们正是追随自己心中的良知,这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啊。
以前看过一个比喻,认为你的天性就如何一块石头,天性是一件艺术品,每块石头里都有一件艺术品,而圣人如同精艺的雕刻师,他知道怎样让艺术品显现给世人看,看凡人却只在哀叹这仅仅是石头,看不到内在的深刻的东西。因为看不到这天性,源上处于无明的状态,也不知主次,所以做事会在细末上下功夫,看似忙碌,实则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