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他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这使莫扎特从很小就接受了音乐的熏陶。他自幼便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和音乐融为一体了。
对于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天才,早已有无数的前人评论,我在看这部音乐剧之前故意没看任何介绍,想直观体验现场演出带来的感受。虽然是德语,一句也听不懂,只能边看字幕边看演出,却是意料之外的感动,这样一个离自己太远的历史人物,不知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我。
惊人的天赋令莫扎特年少成名,同时他叛逆不羁的性格令权威的主教反感而受到打压,他向过度保护自己的父亲争取自由,对拥有绝对权威打压自己的大主教勇敢说不。他生活在循规蹈矩的萨尔茨堡,却不想墨守成规。他渴望艺术和个人的自由;他想要摆脱天才的阴影,去喝酒、赌博、追求爱情;他想要离开小城市去维也纳、巴黎闯荡。然而一路碰壁,母亲去世、花光了家里的钱、姐姐生活被牵连、父亲对他是恨铁不成钢,怕他继续花天酒地,毁了自己“亲手栽培”出来的天赋,弄的家破人亡,想让他在自己的羽翼下走该走的道路。排除他的天分不说,此时的莫扎特就是个“坑爹”的形象。
其实莫扎特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很爱父亲,一方面希望父亲理解他,让他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恩赐宠爱我不需要,精致头套统统丢掉......如何摆脱你的影子?如何面对命运说不?如何能突破这驱壳?如何重塑新的自我?谁人能发问,如果你看不清自己。何所谓自由,如果无法摆脱自己的阴影,永垂不朽于我何用?”
权势的倾轧、父亲的焦虑、姐姐的挂念、女友的缠绵…这些都构成了莫扎特内心复杂情感的波动,然而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角色把他拉向另外一个方向:一个是伯爵夫人,一个是搪瓷娃娃小阿玛德。
现实中只有伯爵夫人鼓励莫扎特做自己,鼓励他去维也纳,走到更广阔的世界,她给莫扎特讲了一个故事:”国王给王子一切,筑起高墙,告诉他这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围墙外面很危险,王子却听到渴望在说:你要出发,星星上的黄金洒落夜空,你会找到它,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存是蜕变,生活是磨练,当你找寻星星的黄金,就要独自面对艰难险阻”此时,我们看到莫扎特的艰难,又何尝不是映照了那个想保护我们不受伤害的父母和不甘平庸想闯荡一番的自己?
剧中的小阿玛德是莫扎特天赋的化身,每当莫扎特开始放荡不羁、儿女情长、为生活所迫委曲求全不忠于音乐时,小阿玛德就开始拉扯莫扎特,让他发挥自己的天赋,尽情创作。小阿玛德总是打开“发光的神秘盒子”,用鹅毛笔不停地创作(神秘盒子和搪瓷娃娃都是其他人看不见的,却一直伴随着莫扎特,神秘盒子可以看作是音乐的世界,打开盒子就是打开音乐),是天赋成就了莫扎特,最后也是天赋摧毁了他。莫扎特35岁英年早逝,留下600多首作品,有人计算过,光是将他一生所作的总谱誊写下来,就要花去整整七年,更别提构思和作曲了,可以想象,莫扎特一刻也不停地创作,他完全是为音乐而生。
最后一首受约所作的《安魂曲》竟然成了为自己所作,综观莫扎特一生,他似乎是老天安排到人间的音乐天使,让他大量创作,一旦任务完成便收回他的命,然而他的作品却在人间世世代代流传。不禁想到同样叛逆不羁、用卓越的才华改变一个时代,却已早早升入天堂的乔布斯,是不是有着某种宿命般的存在?老天给你的东西太多太珍贵,就要用另外一些东西来交换。
演员谢幕的时候,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真的是久违的感动,不能说听音乐剧的人都是绝对的高尚,是这部剧有些东西真正触碰到我们的内心。到底是什么?也许是对于天才早逝的扼腕叹息、对于追求自由所遭遇磨难的恻隐之心、对于探索真我所付出的代价感同身受……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超越艺术形式本身,引发哲学和人生课题,发人深思。
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大剧院,夜幕下的大剧院在金色灯光的照耀下格外美丽通透,犹如闪闪发光的钻石,在城市众多建筑里总是最璀璨夺目的那一个,因为只有如此美丽典雅的建筑才能承载至高无上的艺术。
走出剧院,喧嚣的城市开始安静下来,路边的灯光一明一暗,几颗遥远又明亮的星星点缀在幕布一般的夜空中,一闪一闪,会不会有一颗是莫扎特星呢?我耳机里飘着D大调小步舞曲,脑海中浮现伊丽莎白和达西在金色大厅共舞的画面。
当你找寻星星的黄金,就要独自面对艰难险阻,200多年后,悠扬欢快的D大调小步舞曲伴随着中国女孩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