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下作者弗洛姆。
艾里希·弗洛姆,1900.3.23——1980.3.18,德裔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星力。代表作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走个形式)
本书总结来说有四个大观点
一、爱是一种能力
现在的人可能更多会觉得爱是一个对象的问题,“我没有对象是因为缘分没到,我还没有遇到那个注定的他(她)。”每当分手后,只是会觉得对象和自己不合适,没有去思考过自己爱的能力的问题。
举个栗子,一个运动员,赛场失利之后没有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去不断的换比赛参加,坚信一定有一个比赛可以拿到奖。很难以理解是不是?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待爱情就是这么做的。
其次,商品社会大环境和现代社会认知方式导致人们认为,只要提升自身的商品价值,就能提高爱情市场的议价能力,但是这不算是爱的能力,充其量只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以便找到更高素养的对象。
总结下蛤:
1.爱是自身的能力,从爱的开始(甜蜜期)到保有都算是能力,出现感情问题,不要总是归结是对象不合适,那些天天埋怨对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先反省反省自己蛤。
2.这个能力和商品属性无关,爱的能力不是指,社会地位越高,赚的钱越多,爱的能力越强。
二、爱是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一种回应
弗洛姆的这个观点还是hin有意思的
简单来说,人生而孤独。而那么那么那么几千年来,逃避孤独的方式总结来说也就那么几种
1.纵欲。无论是sex之后的贤者时间,还是毒品酗酒游戏之后的悔恨,高潮过后总是悔恨,摆脱孤独的效果太短暂,需要一次又一次重复。
2.融入集体(传说中的社交)。这个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最起码能让个人在集体中找到存在感(可能是以集体荣誉感的形式存在),但是,现在的社会中,大家都hin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一般的社交关系中,别人不会太想深入了解你的个性是什么,大多抱着“你怎么想关我啥事”的态度。所以,个性得不到尊重反而加深了孤独感。
3.创作。画画、弹琴、唱歌、科研、写作等等都可以逃避孤独。不过,创作对象一般都不是人,有的甚至很冰冷(比如掉头发的计算机 对我就是有吐槽计算机的意思),时间久了会被贴上“情商低(码农)”的标签。比如说你觉得“读书读傻了”的那些人。
三、成熟的爱不是共生有机体
书中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不是鼓励你们去出轨)
爱不是奴役不是控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行踪(那叫施虐和受虐)。在爱的过程里不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爱不是你和对象联合起来抵抗整个世界好吗,要让你爱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
四、真正的爱已经消亡了,只剩物物交换了。
如果你没有对象,是不是对理想型抱有许多要求?从身高、颜值、体重到月收入。如果有对象,是不是对他(她)有各种不满?从身高、体重、性格到月收入(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以市场来调节经济活动的社会,太强调价值属性啦!。人也慢慢变成了商品,价值属性如下:天赋、才能、健康等。
夫妻大多只是合作伙伴关系,这时候的爱情,都是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