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哥
“诗感”是什么?字面上理解,就是读诗的感觉。也就是说,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读一首诗时,首先要能感觉到它是诗,而不是别的。当一首诗在语言的节奏感和词汇的运用上达到一致,分行后变成了诗歌这一种文学体裁形式,即有了心理上及视觉和听觉上的“诗感”。“诗感”既是审美体验,也是文学鉴赏力,是对创作者和读者自身价值观和情商的初步衡量。
现在,有许多与诗有关的句子流传,比如“诗与远方”“诗意人生”“把日子过成了诗”等等,诗与美好是相关的,一切文学艺术的最终责任或目的都是奔着美好去的,但所有的文艺作品并不具备改变现实的功能,它们只是反映现实并寄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鞭挞或讽刺或赞颂或抒发等既是反映的手段也是寄予的方式。诗本身并不是“人生”“日子”等的全部,所以,“诗与远方”“诗意人生”“把日子过成了诗”等等也只是一种寄予。这种寄予就是因诗所散发出的强烈诗感所形成的。
诗感是读诗的第一直观感受。 如果,单纯从汉语的表达强度来讲,中国诗歌的诗感体现在它是最具美学意义的诗歌。我们从《诗经》直至当代诗歌中只要初浅读便能直接感受得到,例如《诗经》中的“关雎”“卷耳”“桃夭”“芣苢”等,还有汉魏六朝诗中的《垓下歌》《大风歌》《四愁诗》《迢迢牵女星》《观沧海》《有所思》《上邪》《陌上桑》等,以及唐诗床词元散曲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和“朦胧诗"年代以来的当代新诗。
新诗的“诗感”充满了时代感,所有作者的作品比古诗词更加直接介入于时代,也给读者更直接的感受,但也有表面上晦涩、直接阅读难以被接受的诗歌,这种诗歌是纯知识群体的小众阅读作品,体味其“诗感”是需要一定阅读基础的。再就是一些生活口语浓郁的诗歌作品,其诗虽是诗歌,但多数人对诗的感受还是来源于教育结果或诗歌传统,心理认同上持有排斥,所以其“诗感”只能依靠文本内容上的冲击来完成。
这里要强调的是,直接获得的“诗感”并不是对诗的完美感受,它是诗歌分行语感和句式节奏及词汇组合等造成的初步阅读感受,并非诗歌赏析中的“诗感"。如果将一首诗的阅读完成至可以打动自我并深有认同,才是所谓诗歌张力所形成的“强烈诗感”。
20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