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18.7 | 彩蛋:政府有没有振兴经济的义务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这是本周的第二篇彩蛋。今天我们从《圣诞欢歌》发散一下,谈谈博弈论里的纳什均衡,你只需要记住一个很简单的观点: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
(1)刚性与短视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文。昨天留下的问题是:即便在民主框架里,假定曾经存在过某个守夜人政府的话,它也很容易膨胀得面目全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这是经济波动导致的一个很难避免的结果。
我们知道,在长长的时间轴上,自由市场会呈现出一条曲折上升的曲线,尽管它有着飞快的上升速度,但从来不会平稳上升,而人心总是能上不能下的。正如所谓“工资刚性”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无论经济怎样低迷,降低员工的工资总会激起严重的不满。
那么,即便在最先进的民主的国家里,这时候如果有某个政党或某位候选人振臂高呼,说自己有能力施行新政,使经济走出低谷,那么可想而知会得到最多的选票,尽管早已熟悉了自由市场运作规则的人们在纯粹以理性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负有任何义务。
但是,远至1970年爱德华·希斯承诺英国人的民族复兴,近至特朗普“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竞选口号,历史偏偏一再重演。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想象成一个居民小区,那么守夜人政府也就相当于小区里的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只负责小区内部的清洁、保安和公共设备的维护,至于业主做什么营生,挣的是多是少,和物业公司没有半点瓜葛。物业公司可以对进出的车辆收一点管理费——当然前提是它确实做了相应的管理——却没道理对业主从小区外的菜市场买回的蔬菜征税。但是,小区里边的菜贩,比如开了一家便利店兼带卖菜的业主,有充足的动机向业委会表达意见,要业委会向物业公司施压,要后者维护业主利益——当然,只是某些业主的利益——限制外来蔬菜的进入,于是就出现了关税和其他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
反对者当然会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绝没有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关系那样和睦,难道就不应该提防外国邪恶势力的虎视眈眈吗?
经济问题常常会像这样变成政治问题,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与最大限度的分工协作总会受到各种阴谋与阴谋论的阻挠。但是,一国之内,地区之间的关系总还可以与小区之间的关系类比,地方保护主义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深知的。
于是,无论是出于对本小区菜贩的保护义务,还是出于人类能上不能下的心理定势,守夜人政府难免会“基于选民的意愿”而一扩再扩,一发而不可收拾。
(2)从主义到生意
只要民心和选票是政治家和政党的成功关键,那么这种情形就难免愈演愈烈。随着政党之间竞争的加剧,我们甚至会看到这样一种离奇的趋势:原本诉求和民意基础各不相同的,彼此针锋相对的政党,尽管仍然针锋相对,但竟然变得越来越相似。
这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只要看看我们熟悉的无限制格斗的竞技场和足球场,在竞争不很激烈的时候,大家的打法各有各的风格,而随着竞争压力的增高,所有人都会扔掉风格,选择最有效的打法。
当然,被实践检验过的最有效的打法一定不多,所以大家的打法就会高度趋同。比如我和一个小孩子比武,我当然可以施展毕生武学修为,一招体侧运动第三式,接一招踢腿运动第一式,再接三招华丽丽的体转运动,第六套广播体操在我的运用之下如同行云流水,把小孩子的八卦掌压制得全无还手之力。但如果这个小孩子长大了,实力和我旗鼓相当,为报当年一箭之仇找我在街头拼命,那么我自然就会放弃第六套广播体操的套路,他也自然就会忘掉八卦掌的套路,只剩下最简单高效的几个动作,靠力量、敏捷和意志决生死。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纳什均衡。我们可以想象一条街道的两端各自开了一家超市,街道两边的居民是均匀分布的,两家超市可以自由移动位置,还都要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终于会形成唯一一种稳定的格局,那就是在街道的中间点上肩并肩地紧挨在一起。
我们看国外竞选,只要把时间放长来看,就会看到同样的现象。那些不忘初心、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政党是最容易被淘汰的对象,而在激烈竞争下存活下来的政党,无论它们当初是什么“主义”,经营到最后都会变成相似的“生意”。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写在《安娜·卡列尼娜》卷首语上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背后蕴含着博弈论的真谛:幸存者总是相似的,落败者各有各的死法。
以上种种或嫌悲观的论调应该不是狄更斯乐于看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回顾《圣诞欢歌》的结尾,也许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尤其是回顾一下我在前文里边已经引述过的以下两句话的时候:“(斯克鲁奇)成为这个又好又老的城市所知道的,或者这个又好又老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别的又老又好的都市、城镇和自治市所知道的再好也没有的朋友,再好也没有的东家和再好也没有的人。”
这分明是童话的口吻,是一个父亲坐在床头讲给孩子的睡前故事;孩子的年纪大约不会超过六岁,不然就连他也会嫌弃这样的口吻过于幼稚了。
仿佛狄更斯在这里特意暗示我们似的:这只是一篇美好的童话故事,除了孩子,任何人都没理由把它当真。
今日思考
狄更斯的小说就讲到这里了。有了本周内容的积淀,你对上周结尾留下的问题会不会重新形成什么答案呢?这两周我们谈了义务教育,我们看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破坏了“同等自由”,虽然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却激发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自下而上的围剿。我们还谈了慈善,看到新时代的精英如何应对旧时代的道德。下周我们还要继续谈谈慈善,谈谈斯宾塞的一个更加令人发指的观点:政府的慈善政策不仅是低效的,甚至会败坏道德。这个道理该如何成立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最后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从《圣诞欢歌》继续发散思维,谈到博弈论里的纳什均衡,你只需要记住一个很简单的观点:竞争越激烈,打法越相似。你还可以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政府到底有没有振兴经济的义务?这种义务到底从何而来?
就到这里吧,我们下周再见!
王煜全 混合现实|把真实世界叠加进虚拟世界
今天是我们前哨(第二季)的第一天,第一周我们要介绍的是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混合现实”产业,为什么要把这个产业放在第一个介绍呢?因为它非常重要,而且它很快就会成为热点,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又没有看到,所以我希望我们前哨的用户能成为先行者,把握住这个窗口机会。
一、什么是混合现实?
我们首先要对几个术语做个解释,不然像听绕口令一样,你很快就会晕了。
1. 虚拟现实:把虚拟世界呈现在你眼前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就是把虚拟世界的东西呈现到你眼前,让你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游戏世界就是典型的虚拟现实,只不过现在大家约定俗成,都把那种戴着头盔的、沉浸感更强的、眼界里只有虚拟场景的应用叫作虚拟现实。
2. 增强现实:把虚拟世界叠加到现实世界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就是把虚拟世界的东西叠加到现实世界里。去年日本任天堂公司推出的Pokemon Go(中文名叫“精灵宝可梦Go”)手游就是运用AR技术,玩家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在现实环境里发现精灵,然后进行捕捉或者战斗。比如你面前是一片真实的海滩,但透过手机屏幕,你能看见一只小精灵在海滩上;把手机移开,其实还是只有海滩,这就是增强现实,把虚拟的叠加到现实里。
Pokemon Go 手游
3. 混合现实:把真实世界叠加进虚拟世界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简称MR,相对于AR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真实世界,混合现实则是把真实的东西叠加到虚拟世界里。听起来好像是差不多,反正都是把现实和虚拟混到一起,但其实差别大了,因为把虚拟叠加到现实里比较容易,你看现在连游戏都有了,就是在真实的画面上显示虚拟的东西就好了。
但要把现实叠加到虚拟里,可就比较难。因为首先你得把现实的东西虚拟化,也就是先得用摄像头捕捉画面,但我们都知道摄像头捕捉的画面都是二维的,也就是画面是扁平的,没有立体感,所以还得把二维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形成三维的虚拟图像,这叫3D建模, 只有这样虚拟化之后,你才能把它很好地融合进虚拟的3D世界里面。
如果你觉得这么说还是太理论了,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
比如修汽车,有些老师傅身怀绝技,但毕竟人数有限,而汽车故障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你无法保障每个修车点儿都有特别优秀的技师,自然服务质量也无法保障。现在有了混合现实工具,现场的技师就能把车况拍成三维的虚拟图像传给老师傅,老师傅眼前看到的就是非常真实的现场情况,他在判断出问题后能直接给出修理建议,而且能在三维的虚拟实体上把每一步都指点出来,现场的技师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再比如:
假设有一天,你老公不在家,你家里的某个电器又坏了,但平时都是他处理的,你不会,那怎么办呢?用混合现实工具就很简单——摄像头拍着这个电器,马上3D建模,发给你老公,你老公就能像在家里一样,手把手教你怎么修理了。不过,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也不用麻烦你老公了。直接发给厂商售后,专业人员马上教你解决问题,总比等着他们客服人员上门要快多了。
小结:
虚拟现实就是你看到的东西都是虚拟出来的,也就都是假的;
增强现实是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现实的东西上;
而混合现实是先把真实的东西虚拟化,然后叠加到虚拟世界里。
二、混合现实技术将提升人类复杂协同能力
咱们首先一起思考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呢?
答案是:因为人类拥有“ 强大的协同能力 ”。
那什么是协同能力呢?有三个考核标准,分别是:
规模
复杂度
实时协同能力
比如非洲大草原上几十万只斑马迁徙,都奔向一个目的地,每一匹斑马只需要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了,不用干别的,所以这是大规模的复杂度很低的实时协同。
还比如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里面,几位“跑男”一起做一件事儿,人数虽然少,但却需要复杂的实时配合,这是小规模的复杂度高的实时协同。
而人类社会的商业系统,就是大规模的实时的复杂协同。
有一本我非常推崇的书叫做《超级合作者》,就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其他物种的协同能力和人类比起来,都相当于小窝棚和摩天大楼的差距,复杂程度是没法比的。其实, 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协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语言、文字、货币、宗教、城市、国家等等,都在推动人类协同能力不断提升。
回忆一下刚才修汽车和修家电的例子,其实就是说明混合现实技术在进一步提升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协同能力,而且那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规模还很小。随着它的发展,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其实都在它的提升范围里,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三、混合现实未来的机会巨大
“混合现实”很快会成为热点,能带来巨大的机会,而且绝大多数人还没看到。
说一个并不新的新闻:2017年6月6日,苹果召开了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苹果每年会通过这个大会向开发者们展示最新的技术和软件,因为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而且也一直被认为是科技的引领者,所以WWDC的关注度非常高。
但是这次的大会被普遍认为缺少亮点,很多人评论说:苹果已经不是以前的苹果了。但是,我要说: 伟大的革命往往是静悄悄地发生的,并且当时不为人们所理解。 比如当年苹果推出“Siri语音助手”的时候,大家都不重视,甚至有很多负面的声音,说技术不成熟、不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等等。可是今年,语音互动大热,甚至会成为互联网的新入口,亚马逊、谷歌都推出了语音互动设备,苹果的独立的语音互动设备也要推出了,这些都证明了苹果当年的远见。
所以,别着急说人家没新意,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看得懂。
回到我们今天介绍的“混合现实”。今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其实隐藏的最大亮点就是苹果推出的“增强现实平台”(ARkit)。
此次苹果开发者大会上演示的,是用肉眼看明明是一个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桌面;可到了手机屏幕里,桌面上就出现了一个杯子、一盏台灯,甚至一个可以供游戏对战的城堡,这其实是增强现实,跟刚才提到的手游“Pokemon Go”好像也没太大区别。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苹果在增强现实平台的展示中,随意挪动真实桌面上的虚拟台灯、虚拟茶杯,它们的影子其实也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摄像头对真实的桌面要进行实时的3D建模,说明苹果平台中已经具备摄像头的3D建模能力了。
ARKit平台效果展示
温馨提示:我在文稿底部为你准备了这次苹果开发者大会现场ARKit平台的演示视频,帮助你直观地了解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
这才是苹果大会上出现的那个可能会改变世界的东西,而且我认为,这回的“混合现实”会来势凶猛并且影响深远。就像苹果推出Siri是万能语音助手,但最普及的却是亚马逊的智能音箱一样,我认为苹果这个增强现实平台会带动的,其实是混合现实的腾飞。
| 今日小结+预告
今天给你介绍了一个静悄悄来临的可以改变世界,能够极大提升人类协作能力的混合现实技术,现在,它的技术已经具备,而且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至于这个产业的历史沿革、产业链特征,尤其是产业的具体机会,我会在本周的后几天为你介绍。
| 今日思考题
假设混合现实技术已经成熟了,请你可以想象一下,哪些产业会发生革命?哪些产品和服务,会面目一新?你所在的行业,有没有混合现实技术的使用空间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王煜全
资料包:
1.前哨第一季度课表(点击查看)
2.苹果增强现实开发平台(ARkit)视频简介:
http://www.iqiyi.com/w_19rtrwa17x.html
熊逸 19.1 | 慈善如何催生冷漠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济贫法与优生学,让我们回到斯宾塞,回到他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静力学》,狄更斯还会友情出场,还有达尔文和他的亲友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会带着他的《残篇》来给斯宾塞站脚助威。本周内容会持续7天,每天都会离经叛道,请你做好心理准备。
(1)《雾都孤儿》的济贫法背景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周的问题:政府的慈善政策不止是低效的,甚至会败坏道德。这个道理该如何成立呢?
最表层的答案是:在斯宾塞和狄更斯的时代,政府搞的慈善事业虽然名义上是行善,但怎么看都像作恶。
其实,英国的政府慈善事业非但并不落后,反而走在全欧洲的前列。早在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标志着欧洲第一个国家救济制度的出现。这部法律正式确认了政府有扶贫济困的义务,相应建立教养院和习艺所,不但有赈济,还会培养贫民和孤儿的劳动技能。
看上去这已经算是一种很现代的制度,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屡经修订。但是,到了1830年代,也就是斯宾塞的青少年时代,济贫法简直变成了全民公敌——不仅富人和中产阶级恨它,穷人也一起恨它。
济贫法的实施状况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屡屡有生动的描写。1838年,狄更斯发表第一部社会小说《奥利弗·退斯特》(The Adventures of Oliver Twist),更为我们熟悉的译名是《雾都孤儿》,小主人公奥利弗就是在寄养所里成长起来的。那种非人的成长环境,你可以在文稿的附录当中查看。(附录1)
《雾都孤儿》虽然是一部小说,情节出于作家的虚构,但这样的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孤儿就是这样以虐待的形式被救济的。他们中的一部分至少活了下来,但他们会不会为着这个缘故对大英当局心怀感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习艺所里的成年人并不过得更好,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做苦工度日,这是对他们游手好闲的“合理”惩罚。
对于那些勤奋工作却因为工资过低或生育过多而入不敷出的人,政府会给他们发放补贴。这项政策有理由得到更多的支持,因为它既显示出人道主义关怀,又鼓励了勤奋而非懒惰。谁想到偏偏事与愿违,就在《雾都孤儿》发表的5年之前,有调查组调查济贫法的实施情况,发现在某些地方,雇主会故意把工资标准压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下,这样的话,雇员就会从教区领到补贴。补贴当然不是政府挣来的,而是从纳税人身上收来的税款。这样一来,雇主的人工成本就巧妙地转嫁到当地教区的所有纳税人身上。
奸猾不分贫富,体力劳动者也不都是善良淳朴的,一样有人会利用济贫法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福利。尤其是那些拿着低工资的人,他们会故意少干活,少劳少得,故意使自己的工资收入低于救济标准,这样就可以在工资之外多挣一份救济款。如果你又勤劳又朴实,还不肯放下傲人的风骨,非要多劳多得,还要遵纪守法地缴纳济贫税,那么你的收入很可能还不如那些故意少劳少得,占济贫法便宜的工友。这种情形,正是《老子》所谓的“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2)慈善催生冷漠
事实上,斯宾塞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慈善。相反,他相信慈善行为有助于改善人的性格,正如做残忍的事会把人推向野蛮。问题仅仅在于,慈善只应当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民间行为,而政府以法令规范的慈善形同勒索,比道德绑架更坏。
退一步说,就算劫富济贫真有什么道德依据,纵使被劫掠的人心怀不满,但得到救济的人总该心怀感激吧?然而随着济贫法的实施,情况完全没有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接受救济的人只怀着不满和无动于衷,施与救济的人自然愤愤不平,口出怨言。
在慈善还仅仅出于自愿的时代,一位生活宽裕的可敬公民总还是很容易被穷人的悲苦生活打动,他那天生的恻隐之心会使他乐于施舍,而接受施舍的人也会感激这样的馈赠。就整个社会而言,善意是会这样滋长起来的。然而当慈善成为法定义务,那位可敬公民会觉得自己既然缴足了税,就履行了慈善的义务,所以他很容易就会当面拒绝穷人的求助,冷冷地打发他们到习艺所去。
让我们回想一下《圣诞欢歌》里的一个桥段:两位绅士来向斯克鲁奇募捐,当然,这是纯粹出于自愿的民间行为,而斯克鲁奇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认为自己已经缴足了税,履行了自己的慈善义务,没理由再为私人的慈善募捐出力。
如果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久远以前,追溯到还不存在政府救济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到自然萌生的慈善。《旧约·路得记》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守寡的女人路德和婆婆相依为命,回到婆婆的家乡伯利恒。那正是麦收时节,路德就对婆婆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婆婆并不觉得奇怪,回答说:“女儿啊,你只管去。”路德就这样来到麦田,跟在收割的人的后边拾取麦穗。收割的人也任她这样做,并不难为她。
《诗经》里边也有这样的内容,见于《小雅·大田》。这是一首农事诗,从春种写到秋收,其中有这样几句:“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jì)。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意思是说,在秋收的时候,田里故意留下一些麦穗,听任无依无靠的寡妇拾取。
这就是传统社会里的一种互助行为,没有政府的硬性规定,只有本真的同情心和相沿成习的美好风俗,这正是克鲁泡特金会喜闻乐见的事情。而当慈善成为政府法令,慈善精神反而淡了许多,多出来的只是各种乱象,这正是老子早已预言的事情。1894年英国约克郡发生的大罢工就是这种乱象之一。《互助论》提到这件事,说当时矿场主控告那些到废弃的矿坑中捡拾煤块的年老矿工,引发了极大的愤慨。
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矿工到废弃的矿场上捡拾煤块,这就和无依无靠的寡妇在人家收获之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一样,但前者遭到控告,后者却被互助的风俗许可,这种变化究竟从何而来呢?
在今天看来,矿场主的做法似乎也没错,无非是在声张私有产权而已,政府难道不应该保护私有产权吗?至于老年矿工的生活着落,矿场主管是情分,不管是本分,无论怎么做都无可指责。至于政府怎么管,那是政府该操心的事。
所以在斯宾塞看来,国家救济制度正在把全社会推向冷漠,造就出越来越多的斯克鲁奇式的人物。慈善非但应当是自愿的,而且应当是自愿者亲力亲为的。他这样讲道:“说真的,比起这种国家救济制度来,很难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减少同情心的设计。委托代表去施仁慈!——还有什么事物比它更能摧残这种美好的天性呢?”
今日思考
如果我们对慈善本身像斯宾塞一样并不加以反对的话,那么,有一个古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什么才是最大的慈善呢”?我们已经知道了薛兆丰老师的答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斯宾塞的答案更要极端一点。现在就请你尽情发挥想象和推理的能力,你觉得最大的慈善是什么,你觉得斯宾塞的答案会是什么?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我可以给出一点提示:斯宾塞的答案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应该得出却不曾得出的答案。
今日得到
该是复习的时候了,今天我们谈到了斯宾塞对慈善制度的反对,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在小社会时代,自发的互助行为成为穷人的依托。而当慈善成为政府法令,慈善精神反而被败坏了。在斯宾塞看来,国家救济制度正在把全社会推向冷漠。
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
附录1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如此描写奥利弗的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正当一个孩子被训练得能靠数量少到极点、营养坏到极点的食物维持生存的时候,偏偏会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机会发生这样的事:孩子在饥寒交迫之下病倒,或因照看不善掉进火里去了,或者稀里糊涂差点儿给闷死。在其中任何一种情况下,可怜的小生命一般总是被召往另一个世界去同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先人团聚。
在翻床架子的时候,竟没有发觉床上还有教区收养的一名孤儿而把他摔下来,或者在某一次集中洗刷的时候漫不经心地把孩子烫死了(不过后面这种情况难得发生,因为集中洗刷之类的事情在寄养所里简直绝无仅有))——对于这类事件,有时要举行审讯,那倒是有趣得少见的。逢到这种场合,陪审团也许会忽发奇想提一些讨厌的问题,或者教区居民会群情激奋地联名抗议。但这类不知趣的举动很快就会在教区的医生和干事的证词面前碰壁;因为尸体照例由教区医生进行解剖,他发现小孩肚子里什么也没有(这倒是非常可能的),而教区干事宣誓所供必定符合教区当局的需要(其忠诚之状可掬)。再者,理事会定期视察寄养所时,总是提前一天派干事去通知说:他们就要来了。每当他们莅临之时,孩子们个个收拾得干净整齐,使人赏心悦目;人们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万维钢 日课243丨成长 = 压力 + 休息
《精英日课》专栏第一季还有10天就要结束了,咱们抓紧时间再说一本新书。今天开始我们说这本六月份刚刚出版的《巅峰表现》( Peak Performance: Elevate Your Game, Avoid Burnout, and Thrive with the New Science of Success ),作者是科学作家布拉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和运动科学家史蒂夫·马格内斯(Steve Magness)。
前段时间,我们从《破除成功学的迷信》这本书知道,特别厉害的个人成功,往往需要极端的付出。我们从《盗火》这本书知道,现在有很多人正在不惜服禁药来获得竞争优势。而我们从《端粒效应》这本书知道,压力可能会损害人的寿命和健康。
把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我们似乎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 你到底要极端的表现呢,还是要健康? 《巅峰表现》这本书,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事实上表现和健康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身体不行,那就算能在短时间内有优异表现也没意义,大成就需要的是长期的高水平输出。所以《巅峰表现》关心的并不是你的“峰值”表现能到多少,而是怎么“可持续发展”。
1.竞争愈演愈烈
我们在《禁药的诱惑》这期专栏里说过,现在美国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使用所谓“聪明药”来提高考试成绩,而且很多专业人士也在偷偷服药。其中像“迷幻蘑菇”和“微量 LSD”都是比较猛、也是在大多数国家违禁的药物,大学生用的不多。一般常用的,我现在也可以告诉你,就是“阿得拉(Adderall)”。
阿得拉本来是用来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所谓“儿童多动症”的药,现在已经被滥用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人们反应吃了阿得拉以后注意力容易高度集中,能对所做的事情一直保持兴趣,能提升认知水平、加深理解,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有的学生说阿得拉能让他迅速写出十几页论文,我还在别处看到有人声称阿得拉可以让他连续一周不睡觉。
最早的时候,我只是听说有人为了准备期末考试而用阿得拉。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生平时也在用,白领日常都在用,就连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都有人在用,还有的学生家长特意让孩子用。
下面这张图是使用了阿得拉的大脑活动(左边)和普通状态下大脑(右边)的差别 ——
其中红色代表增加了的大脑活动。我们看到,在药物作用下,几乎整个大脑都被调动起来,的确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那你想让你的大脑长期处在这样的“红色”状态吗?千万别这么干。长期服用这种兴奋剂,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失眠这样的精神症状,还会有肥胖、血压紊乱、心脏病甚至不育之类的身体症状。
阿得拉,是脑力劳动者的兴奋剂。我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把阿得拉列为禁药,并且在学校和公司里搞例行的药检。但是美国政府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现在在美国,高中生进大学的竞争、大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竞争、职场人士保证高水平发挥的竞争,跟奥运会运动员一样,真的到了需要服用兴奋剂的程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一直都是强调努力工作,另一方面现在的经济形势导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化条件下每个美国工人都面临发展中国家低工资工人的竞争压力。好大学和好工作就只有这么些,有能力争取的人可是太多太多了。
兴奋剂只是竞争的最激烈一步。就算不考虑兴奋剂,现在很多人的竞争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
2.两个拼命者的命运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曾经是两个拼命者。
第二作者马格内斯,曾经是一位特别有潜力的运动员。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和职业选手一起比赛,是美国历史上跑的最快的五个高中生之一,成绩曾经名列青年运动员的全世界第二。
马格内斯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计一切代价,什么意志力、自控力根本不在话下,他的训练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作为一个高中生,他从不参加同学的聚会,也不怎么跟女朋友交往,强迫自己每天晚上十点必须睡觉。
马格内斯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历史上曾经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1609米),结果后来每年都有二三十个运动员能跑进4分钟,而作为高中生的马格内斯,在一次关键比赛中,只差几秒就进了4分钟。他感到很遗憾,但同时认为自己很快就能跑进4分钟。
他从未跑进4分钟。
第一作者史托伯格,从小就爱钻研经济学。有很多优等生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之类的外部目标,而史托伯格是真心喜欢经济学。他放弃了各种娱乐项目,全力向学,在学业之外还大量阅读经济学的书,每天还必看《华尔街日报》和《哈佛商业评论》之类的报刊。
史托伯格刚毕业就进了大名鼎鼎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他的工作更加努力,自己搞出来一套每天早上在12分钟之内完成刷牙、洗澡、刮胡子、穿好衣服出门的高效率流程,披星戴月地工作。别人都说你这么干是不是太累了,可是史托伯格其实非常享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史托伯格的成绩相当了不起。他搞出的一个有关医保的数学模型被证明非常好使,很多保险公司都在使用。因为这个工作,史托伯格被白宫征召,还不到24岁就开始给总统出谋划策。史托伯格踌躇满志,相信自己的工作很快就能影响国家政策。
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获得职务升迁。
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像这样特别优秀、特别高效率的人,什么自律、意志力、好习惯的力量、注意力集中……这些品质他们都有,他们的内在天赋和外部环境都很好,他们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在他们还很年轻时候的某一刻,他们突然不玩了。
有时候是因为太累,累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有时候是因为事业上升到了一个平台期,本身不想再继续了。不论是什么情况,这些人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不可持续的工作状态现在简直越来越普遍。《巅峰表现》书中列举了一组数据 ——
超过一半的职场白领认为他们已经快要崩溃,不能再吸收更多信息了;
美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白领工人享受了“午休”时间 —— 也就是离开自己的办公桌去吃顿正式的午饭……其他人都是在办公室对付着吃点;
27%的人会在晚上十点以后到早上六点之前这段时间工作,29%的人会在周末工作;
美国人平均每年浪费掉5个带薪休假日不用;
53%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已经要不行了;
高盛公司有感于员工工作强度太高,给员工限定了一个每天工作时间的上限 —— 而这个上限是,17小时。
这就应了我们中国人劝人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长跑啊!你这么努力光赢了起跑线没用,你得悠着点啊!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可是我怎么悠着点呢?工作和休息应该怎么分配呢?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广泛调研了各个领域中做到了持续发展高手的做法,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才有了这本书。
他们的第一个洞见,是一个公式。
3.一个公式
两位作者考察了长期保持状态、甚至40多岁了还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也考察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发现他们的行为规律有共同之处。 一个关键,是节奏感。 总结成一个公式,就是:
成长 = 压力 + 休息
这里所说的压力(stress)和我们讲《端粒效应》时候说的压力略有不同。这里的压力并不一定是外界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为了提高水平,故意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说白了,这就好像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故意对身体的某个区域进行的“打击”。
就好像举重一样,一次举的东西太重或者太轻、练习时间太长或者太短都不行。这个公式说,合理分配压力和休息,你才能以最高效率、可持续地成长。如果压力太大而休息太少,你就会被击垮;如果压力不够而休息太多,你就会自满、达到一个平台不再进步。
有很多运动员面临“过度训练”的问题,练着练着把身体练坏了,或者精神上极度疲惫不想练了。美国有很多有前途的中学生练体育,就是练到实在练不下去选择了退出。
而这本书则发现,如果你考察那些保持可持续状态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方法其实特别强调休息。他们会在高强度训练之后安排正式的休息和非常简单的训练。总结来说,高水平训练流程是这样的 ——
确定你要练什么;
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压式的训练;
休息和恢复,让身体能适应变化;
重复上面过程,但这一次的强度要略高一点。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关键词是“恢复”。这个道理我们以前也说过,当然是因为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能恢复过来,就是反脆弱,会变得更强大;恢复不过来,就练废了。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我们专栏多次讲过“心流”这个概念,“心流”理论的发明人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而契克森米哈赖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创造性活动。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创造活动有三个步骤 ——
沉浸。完全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沉浸在你正在研究的这个内容之中;
孵化。专门有一个休息和恢复的时间段,在此期间完全不想那个研究内容;
洞见。也就是新想法出现的尤里卡时刻。
这个过程,跟我们讲过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过程是一致的。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点道理,但是真正这么做的人并不多。
这本书强调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消耗的是同一个资源,也就是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意志力”。现在最新的理论并不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都会让人疲惫这个结论是没问题的。疲惫了就得休息,而休息和恢复,在这本书里被提到了一个战略的地位。
高手会非常精确地管理自己的体能,绝不轻易浪费。比如说既然抵制诱惑会消耗意志力,高手就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把各种诱惑减少到最低限度。比如说食物对节食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所以高手就不会轻易节食。
所以在当今这个世界参与竞争,我们真是都得以职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那么从压力和休息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再次审视,什么叫“刻意练习” —— 咱们下次再说。
第二季抢先预订中
选择一:精装书+第二季订阅卡组合(限量版);原价 ¥277 ,第一季老友尊享价 ¥259 ️
️戳此订阅
选择二:直接拿下第二季专栏兑换码️
️戳此订阅
️第一季专栏文章精选合集,为你精心打磨。印有普朗克时间“1043”的订阅卡不仅可以用作书签,也是我们在精进的路上,彼此相认的暗号和密码。书+卡组合,只在专栏内,为第一季老友专享。
提示:
1.如果图片不能跳转,请更新得到App后再试;
2.购买电子兑换码之后,打开「得到」点击首页右下角「我的」-「我的账户」-「卡券中心」,输入兑换码,即可成功订阅;
3.第二季预售专栏不在首页列表出现,可在「已购」中查看。
4.所有专栏一经订阅,都可以永久收听阅读。
熊逸 19.2 | 赫拉克利特:战争是最大的慈善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今天我们谈谈《赫拉克利特残篇》,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战争即正义。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最大的慈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复习一下《周易》的内容。说起《周易》,我们常说那是古老的辩证法,含有“阴阳对立统一”的精妙思想。这可以理解为既斗争又和谐,就像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那样。“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感,刚柔相摩,才可以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所以对立、斗争、矛盾,既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相反,如果没有了对立、斗争、矛盾,人人向善,世界和平,这分明是一种死水无波的停滞状态,既不自然,也不可能真是人们想要的。
所以顺理成章的答案是:战争才是好的,我们需要战争,连绵不绝的战争。
斯宾塞正是这样想的,所以在他的观点里,战争才是最大的慈善。
这倒不是什么原创性的思想。早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就公开宣扬过这样的学说。(附录1)
赫拉克利特并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有一些吉光片羽的汇集,大约有一点《论语》的样子,称为《赫拉克利特残篇》。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是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警句。我在第15周讲过集合名词背后的哲学内涵,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就可以试着从集合名词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河流”。
“河流”永远变动不居,河水在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更迭。如果我们把“更迭”理解为每一颗水滴在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着位移,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水这种物质本身是从其他物质变化来的,还会不断发生形变,变成其他东西。当然,不仅是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在这一切的变化之中,似乎应当存在某种本源性的东西。古希腊的哲学风格是高度科学化的,既不会“道可道,非常道”,也不会“无极而太极”,所以赫拉克利特揭示出一个异常朴素的终极真理:这种本源性的东西,就是火。
火究竟如何化生万物,赫拉克利特如是说:
「万物都从火产生,又都消灭而复归为火。当火熄灭的时候,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最初,火的最浓厚的部分浓缩成土,然后土被火熔解为水,水在蒸发的时候又产生了气。整个宇宙和宇宙间的万物最后会在一场宇宙大火中被烧毁。」
这样的道理一定基于认真的观察。火焰燃尽之后总会留下灰烬,这就是从火到土的转化。冶炼会使矿石熔化,这就是土被火熔解为水的过程。水可以蒸发成水蒸气,这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古人并不把火看成一种燃烧“现象”,而是看成一种“物质”。所以赫拉克利特讲火、土、水、气四种元素,古代印度人有地、水、火、风,合称“四大”,然后有佛陀告诉大家“四大皆空”。中国古人讲水、火、木、金、土,合称“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正如四种元素互相转化。
在这样的转化过程里,一物之毁灭意味着一物之新生,相反才会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这样呼之欲出了。自然界里,万物都是异性相吸,而不是同性相吸。音乐是由高音与低音的对立,长音与短音的对立创造出的和谐。绷紧的琴弓和绷紧的琴弦形成对抗的力量,这才会有音调出现。赫拉克利特把其中的道理抽象出来:“结合物既是整体又不是整体,既一致又不同,既和谐又不和谐。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
你一定听说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说法,这是佛教华严宗和禅宗最爱说的,而同样的话在赫拉克利特这里,涵义就朴素得多。
关于赫拉克利特的这个观点,亚里士多德在《论宇宙》里有过一番解说。《论宇宙》的来历其实有一点可疑,不一定是亚里士多德的亲笔,很可能是后人的伪托。圣贤的名号总会有这样的命运,不分东方与西方。
《论宇宙》谈到元素的相生相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说这虽然造成了部分的消灭与生成,却保证了整体的不生不灭。
这在当时是很反常识的论调,而古希腊人对于刷新三观绝没有今天“得到”用户这样的积极态度和旺盛热情。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宇宙是由相反的本原构成的,早就应该衰败或毁灭掉了。亚里士多德为此举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例证:一个城邦也是由最相反的阶层构成的,有穷人和富人,青年和老年,好人和坏人,不也这样存续下来了吗?从多中求一,从相异中求相同,这正是城邦繁荣的自然之理。和谐恰恰来自相反,而不是相同。
如果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首先就会发现“对立”的意义何其重大。强者压迫弱者,弱者等机会反抗强者,富人剥削穷人,穷人造富人的反,凡此种种,人类社会在战乱与和平的反反复复中迁流不居,永远保持着人与人为敌的张力——换言之,人与人的关系如同琴弓与琴弦的关系,这才符合天地自然之理,才是动态平衡当中的和谐,而常人眼中死水一潭式的和谐注定导致衰亡。
所以我们应当歌颂战争。战争不仅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最高的正义。(附录2)
对于战争的益处,斯宾塞看得更清楚些。他在《社会学研究》里有很周密的分析,其中提到战争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使人类社会的规模扩大,而只有在大规模的社会里,生产力才有可能飞速发展。试想那些小部落,就算我们援助他们,为他们兴建一座纺织厂,但这对他们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在古老的年月里,人们总是自给自足的。
还有一点,我们看“得到”的口号:“向终身学习者致敬。”终身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我们还常常听说“一万小时理论”之类的说法,总而言之,我们永远不能松懈,一旦松懈就会落在别人后边。但我们生来就有这种毅力吗?当然不是,这都是被社会逼的。用斯宾塞的话说:“连续工作的能力是土著人所缺少的,只有施加被征服、被奴役的部落长期受到的那种压力,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还能带来相关的好处,那就是道德的提升,因为服从最能培养克制。(附录3)
当然,尽管有以上种种好处,但持久的战争总是不好的,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正如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社会则“生于战争,死于和平”。战争难免会死人,难免会有一些民族消亡,但这不算什么。在斯宾塞看来,这只是社会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而已,任何有机体总要把废物和毒素排泄出去才能保持健康。
今日思考
然而,听任那些又穷又笨的人在“物竞天择”的规律下惨遭淘汰,即便这在理性上是“应该”的,但显然也会是情感上令人不快的,毕竟很少有人具备斯克鲁奇那样强悍的心理素质啊。如果我们可以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是不是就要好得多呢?
斯宾塞是不是过于保守了呢——他只是教我们不要逆天行事,但我们既然明白了天道,明白了进化法则,做一些顺水推舟的努力岂不是对社会更加有益吗?
我们可以怎样顺水推舟呢?这样做真的好吗?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最后让我们简单温习一下。今天我们结合斯宾塞来谈《赫拉克利特残篇》,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战争即正义。
如果你还有余力,可以看看文稿里的“延伸阅读”。
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
附录1
古希腊哲学是从爱琴海东岸的爱奥尼亚地区开始的,今天这里已经是土耳其的地界了。当年的爱奥尼亚有好几个城邦盛极一时,最著名的就是米利都。古希腊最早期的三位哲学家都是米利都人,因此被称为米利都学派。仅次于米利都的是一个叫做爱菲斯的港口城邦,那里是公元前8世纪最大的奴隶批发市场。二百年后,随着波斯帝国的扩张,爱菲斯失去了独立,幸而波斯人奉行宽松的文化政策,古希腊哲学并没有失去它的土壤,所以才有了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哲学。
传说赫拉克利特是爱菲斯的王族后裔,本来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但他似乎并不喜欢政治生活,所以将王位让给了弟弟。在我们误以为他是一位隐士型的学者之前,必须知道他放弃的仅仅是王位,而不是对凡人俗务的全部关注。他不满意波斯人的统治,旗帜鲜明地支持祖国同胞的抵抗运动,他的后半生就是伴随着著名的希波战争度过的。
附录2
赫拉克利特这样说道:“战争是普遍存在的。正义就是战争。万物都是由战争和必然性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又是万物之母。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当荷马说‘但愿战争从神和人之间消失’的时候,他错了,因为若没有高音和低音的交杂就没有和谐,没有雌性和雄性也就没有动物。”
让我们回顾一下第12周“公地悲剧”的内容,洛伊德在《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这样推衍:有一片牧场,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放牧。作为一名牛仔,你想养多少牛就养多少牛。数百年来,这里似乎相安无事,因为战争、偷猎和疾病总会把人口和牛的数量保持在土地的承载能力以下。终于有一天,人们长久渴望的和平幸福地降临了,但是,这竟然导致了意想不到的悲剧……
如果我们把最后一句话凝练一下,就可以表述为“和平导致了悲剧”。这是马尔萨斯会高度认同的观点。如果你再留意一下洛伊德发表这篇文章的时间——1833年——那一年高尔顿11岁,斯宾塞13岁,狄更斯21岁,达尔文24岁,然后,请你再留意一下洛伊德这篇文章的题目“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你就会对“公地悲剧”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附录3
还是用斯宾塞的话说:“人们起初服从主人,之后服从进行统治的个人,现在服从人格化较弱的政府以及政府制定的具体法律。只有经过这样服从的训练,人们才可能最终服从道德准则,而道德准则则使文明人在与同伴打交道时越来越能克制自己。”
王煜全 混合现实|黑科技离你还有多远?
昨天我们介绍了一个静悄悄地来临的巨大机会,叫作混合现实 。你听完肯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说这是大机会,它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呢?以前的人难道就没有看到这个机会吗?
一、混合现实不是突然出现的
其实坦白讲,这个机会早就有人看到了,而且也有相关的产品研发出现。
2009年的时候,那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门传播有价值的创新思想的论坛,叫作TED大会,就专门请了一个演讲人,介绍了他的发明产品。这个产品其实就是用混合现实思路实现的一个产品。
这产品叫“第六感”,实际上是一个用技术把现实和虚拟在某种程度上融为一体的产品。
整个系统由一个戴在头顶上的小型摄像头和一个戴在胸口的便携式投影仪,还有四个套在手指上的彩色标记环,以及一台便携式电脑这四部分组成。
在工作的时候,它的摄像头会追踪眼前的图像,尤其是会追踪标记环的运动,并且反馈给电脑。电脑系统处理之后,再把结果用投影仪投到合适这个显示界面的显示位置上来。这样,人不必坐在电脑桌前,不用面对一个固定的显示屏,就可以随时地实现人机交互。
我们昨天其实讲过,现实和虚拟的叠加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效率,这个产品就是用于这个用途的。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买书的时候经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
很多人买书还是希望去接触到真实的书,去书店里面前后翻翻页,找找感觉,所以愿意去线下的实体书店。
但是,线上书评也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某人说这本书好,或者这本书不好,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决策。在实体书店当中,很难同时看到线上书评,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是割裂的,不能整合起来。
如果你戴了“第六感”去书店,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的摄像头就会读出书皮上的书名,进而到互联网上去搜索有关这本书的书评,然后用投影仪把相关书评投影到书的封皮上来。这样,你举着这本书的时候,读封皮上的相关书评就可以决定是不是要买这本书了。
我相信,听了我的描述,你肯定也有冲动,想试一试这个产品,因为这真的是把现实和虚拟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例证。
二、牛人Pranav Mistry
Pranav Mistry,他是1981年生人,是一位印度的发明家,是印度理工学院(IIT)工业设计专业的硕士,IIT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之后他也真的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读书,而且是进了大名鼎鼎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去读硕士,所以他读了两个硕士。他在媒体实验室的前人的开发基础上做了改进,最后推出了这个完善的“第六感”系统,所以也得到了发明家的称号。
“第六感”效果演示图
当然,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因为不光这一个发明,他后面也陆续发明了不少的产品。
比如像隐形的鼠标、智能贴纸、用眼球控制的机器人等等。因为他在发明上的成就,他也获得了一大堆的荣誉。
2009年,也就是他推出了“第六感”的当年,就获得了《MIT技术评论》这个杂志推出来的“35岁以下的35人”的称号,简称TR35。
2010年,他又被《创造力》杂志评为“全球的创造力50强”之一。到了2013年,他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青年全球领袖”。
2012年,他正式加入了三星,现在已经是负责战略发展和产品设计的三星的全球高级副总裁了。
产业思维:中国企业需要转变创新思路
岔开一点话题:
熟悉我们前哨的人都知道,我们17年1月份的时候组织过中国的企业家代表团访问过伯克利,在访问里面的一站我们介绍过伯克利有一位著名的华人教授叫张翔,他有很多了不起的科研成果。但是有不少的科研成果都是和三星合作,也就是说最后知识产权都授权给三星了。
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一个习惯性的思路,我们也知道要到全球找人才,但是我们始终是在全球找华人。华人在国际上主要是在学术圈子里面很不错,在产业界相对弱不少。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出去往往都是到各个高校去找华人帮自己提升技术能力。但这一点上来讲,实际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第一, 你需要有很强的研发实力,才能和国外的高校去对接,我们中国的企业往往研发实力比较弱。
第二, 也不能保证你在每一个你想布局的领域都正好有华人能支持你。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其实应该向三星这样的更加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三星不光在伯克利和华人教授合作,也从MIT挖来了这位著名的印度发明家,所以它才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组织,它不根据人种来布局,而是根据它的技术需求来布局自己未来的发展。
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也逐渐地摒弃掉那种只和中国人打交道的习惯,真正变成全球化的企业,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的企业所用。
我们前哨也正在做一个摸底的项目,去调查了解全球的优秀的年轻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做成真正的全球创新地图,我们希望以此和中国企业对接,使我们中国的企业家真正在国际上去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合作,找到最先进的技术,找到最先进的企业和自己的企业形成长期合作,这是一点题外话。
三、先进科技发明一般都系出名门
“第六感”这个产品其实也验证了我们以前一贯的观点,就是先进的科技发明一般来说都是系出名门 ,这个发明也一样,它出自于大名鼎鼎的MIT的媒体实验室。
媒体实验室,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MIT里一个独立的不从国家要资助,主要是和企业合作来获取自己科研经费的这样一个机构。很多世界前沿的科技发明,追根溯源都是媒体实验室推出来的。
其实这个科技产品,也不是从Pranav Mistry才开始做的,因为之前的工作是媒体实验室的另一位科学家叫Steve Mann,在1997年就做出了原型,Pranav Mistry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改正。
Steve Mann本人其实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也是一本非常著名的著作《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同时也是搜狐公司的第一个投资人,大名鼎鼎的尼葛洛庞蒂教授,就曾经这么评价Steve Mann,他说Steve Mann的工作给媒体实验室的可穿戴计算的未来发展种下了种子,也就是说,他认为整个媒体实验室可穿戴计算领域,其实应该都是Steve Mann奠基的。你会看到原来这个人有这么强的背景,当然,也是依托媒体实验室这么强的学术背景。
四、应用创新需要软硬件的支持
不过,我想你肯定有一个疑问,就是说这么牛的人,这么牛的背景,做出了这么牛的产品,怎么我们没在市场上见到过呢?
因为这个产品确实还没有市场化。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 媒体实验室只负责想主意,不负责产品化,所以他们有很多发明都是最早的,但是最后未必形成上市的产品,当然很多产品的思路后来也被吸收到了和他们合作的公司的产品设计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大量公司愿意资助他们。
第二, 因为这其实是应用型的创新,应用创新是否能实现,要看软硬件能力能否支持,这个产品由好几部分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很强的技术来实现,比如说它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图形识别能力、文字识别能力来处理摄像头的信息,它也需要足够强大的投影能力来支持投影。而且,一般来说投影耗电,还需要有足够大的电池才能维持整个产品的运行。所以,一个新产品开发当中,有数个难点需要去攻克,当然就不容易成功了。
比如我们海银资本(我作为创始合伙人的投资基金)原来投资过的一个能让盲人重见光明的设备叫BrainPort,产品思路在2004年就有了,但一直到2014年才开发出第一代产品。
有人就问,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开发一个产品?
这个公司的CEO Bob的回答是,如果2004年我们就开发出了可用的设备,会要求盲人背着一个至少10公斤重的大箱子才能支持我们所需要的计算能力。
但是随着IT技术的进展,最近这家公司又开发出了第二代产品,直接就只是一个眼镜,它需要的所有计算能力都被内嵌到眼镜腿里了。
其实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因为中国最常见的还是应用创新,没有硬件软件支持的应用创新是很被动的,因为会被软硬件拖后腿,所以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软硬件创新的能力必须要搞上去 。
我们之所以认为今天混合现实市场成熟了,其实是因为苹果的软硬件平台已经把技术问题给解决了,苹果的产品都支持这个混合现实的技术。
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开发者,一下就拥有了几千万的潜在用户,只要你能把应用开发出来,这几千万人都可以立即享受你的服务。
温馨提示:我在文稿底部为你准备了TED大会的演讲视频,帮助你直观地了解“第六感”是怎么样的一个操作原理。
| 今日小结
今天通过介绍牛人Pranav Mistry和他发明的“第六感”,其实是给大家介绍了混合现实发展的历史当中的一个小片段。通过今天的介绍,我希望你能理解以下三点:
第一,任何的技术都是有明确的发展脉络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技术都是系出名门,跟踪到所有技术的发展,你就不会有太多的意外。
第二,技术到产品有很长的距离,这个工作叫产业研发,往往需要专门的企业来完成,高校无法直接做出成熟的产品,所以要和高校对接,要看看你自己有没有足够强的研发实力。
第三,做产业研发的企业也需要结合当时的软硬件技术进展,尤其是偏应用的技术,如果支持性的软硬件技术不到位,就无法成功地产品化。
我们会在前哨里不断给大家总结科技产业的规律,只要抓住规律,你就能够很好地识别科技革命是否到来,我们也一直强调,不讲产业化时点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因为只有时点明确,你才知道如何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从科技潮流当中受益。
| 今日思考题
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多,发布一个小任务:你不妨搜索和查找一下资料——在混合现实领域还有哪些牛人,还有哪些牛发明,分析他们的商业化之路顺利吗?为什么?我们一起用行动加深理解。
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掌握的信息,或者留下今天你的心得和困惑,我会和你一起参与这场科技前沿的讨论。
王煜全
我是王煜全,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我们明天上午8:30见。
(点击即可保存和分享图片,欢迎你把这张知识清单分享到朋友圈,记录下你自己的全球科技创新地图和学习记录。)
参考资料包:
“第六感”演示视频:
https://www.ted.com/talks/pattie_maes_demos_the_sixth_sense/up-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