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读书报告6则

此篇仅为记录读书观后感,若有不妥可联删,谢谢~

\color{black}{\Large\mathbf{世界是平的?}}

  平,这个字一般和水连在一起用,也就是水平。那么我们不妨从它说起,如果我们去游泳,让眼睛和水处在一个平面,就会发现每个小的波澜都在我们的眼界之中,甚至这些波澜还会经过我们的眼睛又折返回去形成另一个波澜。
  放大而化之,现在的世界,因为有了网络的存在,几乎可以说也是放在了一个水平面上了。东西都摆在了一个平台之上,只是拿来与不拿来的问题。人们关注方向与关注力度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千差万别。
  那么,起码对我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公平的。我们可以从这个世界中去取,在取得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也有了分享。所取越多,所共享与分享的越多。
  然而平坦的世界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应该只是货物的顺畅流通和信息的自由交换,平坦的世界应该是信念和权利的平坦: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追求被公正的对待;平坦的世界应该是机会和希望的平坦:崇尚勤劳,崇尚奋斗,崇尚根据自己的付出获得想要的生活;平坦的世界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尊严的平坦:当我们活着,我们是在生活,而不是生存。
  但现实往往不是理想中那样美好,现实甚至达不到人类文明要求的人文关怀的及格线,我不是要反对弗里德曼为平坦的世界欢呼鼓掌,而是希望,这样的平坦能够造福每一位地球公民,不使它成为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成千上万的干渴的人在灼烤的沙粒上行走、追逐,最终变成风暴掩埋下的白骨。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意识到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合作或竞争,种族、肤色、语言等差异都被打破了,人类通过海底光缆和网络就能实现社会分工。他不厌其烦地强调,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变革正在无情地推进”,如今“没有所谓的美国人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参与竞争”。但全球化并不是就是鲜花盛开,完全的竞争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在一个平坦的世界里,中国的确在低成本制造业中享有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但这种开放性同时也意味着本国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等更难独立发展,因为它们将遭受猛烈的冲击。
  托马斯•弗里德曼相信人类进步的必然性,因此他文中不断催促人们赶快抓紧机会,向着明天出发。确实,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不再有任何阻碍,更是强化了个人的发展。但是过于强化个人,以及全球网络的单一化进程也会产生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基地组织也同样会如鱼得水。
  作者乐观承认“会有一些彻底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过又说正因为网络充分自由,信息流动才会彻底畅通。但从目前网络环境发展的现状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网络并不仅仅是交流速度更快的媒介,它还有自己独特的媒介特性,即它的群体激化及协同过滤使思想类似的人沟通更方便,却使不同观念更难沟通,网上人们总是链接和自己趣味相似的网站以及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如果这种观点走向极端,那么在网络上更容易爆发无形暴力。
  作者和所有赞成全球化的人一样,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而反对全球化的呼声,实际上强调的是利益均等。这样一个“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对弱者却是极不公平的。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高度的乐观情绪下,也淡淡提到一下自己的忧虑:这一次全球化发生的速度、规模都将远过以往,破坏性也会更强,“因为权力从旧主人转移到新主人手中的过程是无序的”。全球化的收益者将是跨国公司,而不是非洲的农民——后者更可能在“数字鸿沟”中被遗弃。
  全球化导致经济流动的“无国界化”,这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但却也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如今不提“经济殖民”了,但这种资本流动足以使国家身不由己,甚至被迫屈服于国际财团,巴西1990年代的失败和泰国金融风暴就是显著的案例。
  这种经济自立能力的减弱,在带来全球性商品流通的同时,也使文化的多元性遭受极大的冲击。印度各地区自给自足程度高,因此各地的面貌千差万别;而中国近二十年来,常有人抨击抱怨全国城市都长一个模样——这种雷同正是内部流通无边界化的结果。
  本人觉得,全球化无论好坏,可能是现代化无可逆转的趋势,不过现在为此做好准备的,大多并不是穷国,因此这种骤然放开的格局,最终造成的也许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世界是平的》至少是个成功的出版业营销个案。已经有无数围绕着它的书评和报道,很多人都知道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在这个坏消息接连不断的世界上,全球化将给所有愿意跟上这一潮流的人带来机会
  “世界是平的”固然可以给人类对未来以无限的遐想,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黄金果实背后的“毒蛇”,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同时要考虑如何应对之后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明白,“世界是否是平的?”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说对错的问题。
  我们在未来的饭碗上,又做了何种的假设和准备?我们是否看清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该走向怎样的生存道路?我们是否在讨论教育免不免费的问题外,考虑到其他的目标战略? 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应试教育,会给我们今后的饭碗增加或减少些什么优势?劣势? 我们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哪样的一些人才?不思进取使人懒惰。一个不能在未来中建立自己竞争优势的民族和个人只有被奴役、被淘汰的命运,这是自然界的生态法则。
  《世界是平的》,这是美国人的盛世危言,也是我开始学习思考的一次机会。

  

\color{black}{\Large\mathbf{从整体上看待统计学}}

\color{black}{\normalsize\mathbf{——《女士品茶》读书报告}}

  由于这学期上了统计学的课,所以对这本内容和统计学有关,名字却如此不相关并且显得很淑女的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趁着读书报告这个机会拜读一番。阅读这本写给没有数学基础的读者的小说并不会显著提高我的统计学能力,因为这本书里一个数学符号,一个数学公式都没有。但书中所讲的各种统计学理论却可以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统计学所学过的各种抽样、假设检验等等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以及知名的统计学家。书中的那些统计学家在作者的笔下像一个个武林高手,Pearson的固执,Gosset的低调,Fisher的天才,还有那许多我记不住名字的高手们,共同演绎了二十世纪这场绚丽多彩,又跌宕起伏的统计学革命。
  这不是一本女性读物,也不是一本专门讲茶的读物,而是从一个温暖的下午几位大师和他们的夫人们对其中一位女士的观点进行验证引领我们走入统计的世界:把茶加入到奶里和把奶加入到茶中会使味道品起来不同。很有意思的是整本书并不是把这个看似很简单并且从某些角度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很无关重要的消遣的实验作为一个引子,而是将这个例子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了整本书,从第一章的纯粹的验证这位女士的结论是否正确开始,如何在这位女士没有区分能力的情况下设计实验让她无法仅凭猜测正确,如何在这位女士有区分能力的时候容忍区分出错的概率,比如十次重复实验之后区分对了九次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我们相信这个女士是有区别能力。这些对于这个很简单的实验设计形象化了数理课中很多的概念化的东西,最大似然估计,假设检验,中心极限,大数定律。
  看完大概后,突然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理解统计思想,所用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数学计算而已,对其思想,我想是需要了解和思考的。读过后,即使以后并不会从事概率统计的研究,也能理解,目前所学的东西并不是数学公式而已,其具有思想、具有灵魂、具有发展历史、更具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应用。
  书的第一章就是女士品茶试验,Fisher的实验启示:科学是从审慎的观察、思考和实验发展而来,从潜在实验结果的数据模型开始工作,从实验数据开始,计算与所考虑科学问题相应的结果。观测到的现象只是一种随机的映像,不是真实的,所谓的真实是概率分布。科学中真实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观测到或能把握到的,它们只是通过用来描述我们所观测事物随机性的数学函数来反应。科学调查中我们真正想确定的,是分布的四个参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永远不能确定这四个参数的真实数值,而只可能从资料中估计它们。不管原始测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Student's T检验都有相同的分布。没有这一发现,统计分析注定要使用无限次的回归,这样继续下去,没有机会得到最终的结果。
  书中我认为比较精彩的一段是写如何证明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许多统计学家和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吸烟和肺癌的发生率之间存在关系,于是进而想要推导出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听起来很合理,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个大烟民不同意,这个大烟民就是Fisher。Fisher对这些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我自个儿吸烟几十年了,身体还是倍儿棒。这边厢各路医学家和统计学家人多势众,那边厢Fisher同志赤膊上阵,力敌穷雄,好不精彩!虽然最终无论是医学界还是公众都接受了吸烟会导致患肺癌风险增加这一事实,不过Fisher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照吸不误。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的优点在于生动,将平常我们所接触的那些统计学方法生动写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好处很明显,以后我再用到Student's T-test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个夹在Pearson和Fisher两位巨人之间,位置有些尴尬的Gosset,而对于所谓的显著性检验,我也会想起Fisher的观点,那就是如果没有随机化的实验设计,你无法从实验结果中证明任何事情。我在做题的时候看到实验设计的时候,自然会想起那个温暖的午后那一群大师对奶加入到茶和茶加入奶中的验证,在看到显著性检验的时候会想起费歇尔的经典名言“如果没有随机化的实验设计,你无法从实验结果中证明任何事情”。
  有没有具体的好处并不知道,但读完这本书后,在对待现实的各种事情的时候,多了一份各个角度的情况分析和多次验证的观点。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统计方法不是spss里面的冰冷按钮,他们是活生生的发现,你也许能从泛黄的可能是用羽毛笔写的收稿中获得你的灵感。也许某一天就会因此看到不同的世界统计也许不是工具,也许就是科学也许不是,谁知道呢?真正的发现就在分布函数中,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可能大部分的人所能做的工作就是这样吧。当你不再是使用工具,而是发明工具,你就是下一个Fisher,我们就在世界上某个角落为此而努力。

  

\color{black}{\Large\mathbf{如谜的解谜者}}

\color{black}{\normalsize\mathbf{——《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读书报告}}

   作者以数学家冷静、准确的笔调叙述了图灵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立场非常理智中肯而同时又充满了同情和敬意,恰如其分的帮助我在脑海里构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当然我不会无礼的尝试去理解图灵本身的想法和行为,然而这个一直在依靠自己力量、生活在自己世界、做完全属于自己事情、思考着最本质问题的人却为我塑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种完完全全的个人主义,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完美的,如此的与现实格格不入,逃避着世俗的权利,追求着本我与初我的质朴力量。
   在我阅读此书之前,对于图灵的认识仅限于他的同性恋身份、(据说与苹果公司 logo 相关的)毒苹果和「图灵测试」。直至今日,我才明白他为计算机学科做出了何等奠基性的贡献,又是如何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工作,设计了指令集和汇编语言,以反直觉的角度指出乘除法不应作为基础指令,设计了函数调用和栈帧这样的高级抽象,甚至设计了像指令预取这样实现层面的优化。
   今天,所有的计算机系科班生都明白上述内容在计算机系统中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切在 70 年前就已经设计完成,甚至早于第一台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而在这个每 18 月计算设备性能就要翻一番的行业中,这些核心成果在 70 年间几乎没有改变。
   图灵凭借他对事物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做到了这一切。方法是不断「重新发明轮子」。这种倾向在他中学时就已经初现端倪:独立推导反正切函数的级数展开,而后独立证明了大数定律,在“迷机”的破解过程中又独立发明了一遍「证据权重」理论。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在大多数“旧”领域,看起来像是一种严重的智力浪费。而且因为问题早有定论,所以即便方法有所创新,也不会受到重视。然而一旦进入全新的领域,图灵就顿现万丈光芒。
   即便在旧的领域,假如原有的成果不够系统化,图灵这种从零开始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带来全新的突破。由于他总是能抓住对象的本质,因而往往能够用更合理的方式重建整个理论体系。比如他通过将信息论引入结晶学,论证了「需要多少信息才能还原一个晶体结构」。而对于传统结晶学家来说,光是提出这个问题都几乎不可能。“造轮子”的能力就像是夜视,在白天并无大用,甚至成为累赘,而一旦入夜,就能借此夜行千里,将睁眼抓瞎的同行者远远甩在身后。
   他对国家忠诚,不计个人名利,鄙视官僚、权威,只是狂热地追求知识。其中也有冷漠和傲慢,图灵对圈子内其他科学家并不是很看入眼,比如当时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冯诺依曼,图灵虽然和其共事过,但双方没有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作者说,图灵更像是位独行侠,很少读学术论文,更相信自己推导的东西。而他的模式是一但了解了一个课题的基础、本质,就不屑于“技术细节”了。虽然图灵不关心名利,但作者对他挥霍才华的行为感到惋惜:比如图灵一旦证明了机械计算的理论基础(制造通用机,然后利用编程,使得一台机器实现多种目的)他就把兴趣转移到其他领域。作者说,图灵完全有能力成为第一个给出编程方案的人,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这太技术了,他不感兴趣。图灵甚至推荐了其他人接过他对计算机的科学研究,自己则转向生化科学领域。
   图灵本来设计出了更为先进的原型机,但如何推动组织实现这个原型机,图灵显得相当无能、幼稚。如果不是他眼中那些“平庸”、“骗子”教授们协调了难以想象的复杂人事,图灵的原型机基本上夭折了。而事实上却是,这台被制造出的原型机远远落后于图灵的设想。缺乏沟通,使得图灵的才华大大被限制了。
   图灵对其他学术同事、前辈的不耐烦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甚至伤害了其他相关人士。图灵有几位学数学的姑娘做他的助手。从书里看,图灵并没有帮助这几位姑娘提高学术水平,相反,由于他的态度,造成了她们对自己思维水平的自卑。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在顶级学府研究数学是非常罕见的。即使这些姑娘思维速度不及图灵,但她们都是值得被鼓励的。毕竟女性在数学之类的抽象领域的教育水平实在比男人落后了几千年,任何闯入这片男人把持领地的女性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图灵与她们的合作不甚愉快:他追求了其中一位女士,希望得到照顾、生养孩子,但解除了婚约;其他的姑娘则觉得跟图灵合作,相当可怕。
当图灵被警察逮捕后,正是这些他曾经鄙视过的平庸学者和学校官僚迅速站出来声援图灵。学校为他保留了教职、很多与图灵共事的学者公正地对图灵本人的品质、为人做了证明,并发起了请愿声明,他们为减轻这件事的法律后果做了最大的努力。
   图灵的一生,一直对大自然充满的好奇心,单他不局限于理论,或者说,他是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去解析整个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他孤独的成长,也孤独的死去,图灵从来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或之中。他从来都孑然一身,不属于任何群体。
   但他却没有孤独的生活。也许偏执的性格使图灵成为大多数人心中的怪人,但是从始至终,总是有人在他身边。或许这是他仅剩的幸福了。
   我想,图灵伟大与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他的行为思想以及哲学观直到今天还在被无数人讨论着,但是我认为所有的人无论支持者或者反对者都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艾伦-图灵,是一位绝对意义上的天才,他超越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他所需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毫无保留的尊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科学财富,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特立独行的生活理想——付出任何代价奔向成为自己的自由,哪怕与整个世界背道而驰。

  

\color{black}{\Large\mathbf{长尾理论}}

\color{black}{\normalsize\mathbf{——《长尾理论》读书报告}}

   1897年夏天,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在研究英国社会分配的时候发现,百分之二十的人控制着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后人在现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分布里也看到了类似“少多众寡”的现象:大段文字里单词出现的频率、都市城镇的人口、沙粒的大小,甚至林火烧过的面积。比如,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版本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传诵, 就是今天的“80/20原则”。
   1982年春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登岸。我们刚开始憧憬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托夫勒就不识时务地预言它的灭亡。“不再有大规模生产。不再有大众消费。不再有大众娱乐”。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到每个人的生产、创造和消费。为什么要有重样的产品?难道生产和消费不能是一件事吗?遗憾的是,大家激动过后,发现还没有见识过真正大众消费的时候就琢磨它的消亡实在需要太多的想象力。二十年后大众娱乐终于到来的时候,托夫勒早已经被多数人抛在了脑后。
   2004年的秋天,美国《联线》(Wired)杂志发表了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的文章:“长尾”,将前面两个概念联系到了一起。长尾在商界已颇为权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5年最好的创意”,往往也被挟持为web2.0的代言。岁末,千呼万唤的中译本终于面市。
   长尾理论,表示随着商品热门度的降低,虽然需求量急剧减少,形成一条形似长尾趋向于0的曲线,但是需求量仍然维持在0以上。意义何在?这表示在热门商品之外的市场空间始终存在,而且能量惊人,这些非流行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还要大的市场。安德森用真实发生的几件事向我们直接勾画出了长尾现象:根据亚马逊书店和在线音乐下载网站数据,根据统计,亚马逊(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美国最大的在线DVD影碟租赁商Netflix公司 有1/5的出租量来自于其排行榜3000以外的内容;而在线音乐零售商Rhapsody排行榜1万名以外的曲目下载数量甚至超过了在排行榜前1万名的曲目。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立足点是资源稀缺,所以长久以来的管理定理都基于如何分配稀缺资源,所以十九世纪以来,帕累托的二八定律一直是商业中的黄金法则,一般认为80%的业绩来自20%的商产品或者20%的客户,屡屡被引证作为开发热门产品的支持。不过,时代变了,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决定了今后社会的生产形态必然是走向丰饶,而基于丰饶经济学的新兴长尾理论向二八定律发起了全面挑战。
   长尾理论是一个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下,商品的种类受到物理上的巨大限制,比如地域,规模,库存等,所以热门之外的产品往往很少有机会上架。如今,随着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渠道在聚集了这类产品原本分散的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边际成本,形成为了独特的规模经济。所以排在热门之外的冷门产品,由于始终存在不小的市场,将成为未来厂家不可放弃的一块蛋糕。长尾理论衍生于在线经济,对网络倚赖不小。事实上,真正成功的互联网运营模式,比如eBay、yahoo、Amazon,Google,甚至中国的阿里巴巴与豆瓣等,自觉或者不自觉,或多或少都基于长尾理论的想象。
   简单的说,过去商场中20%的畅销货物通常为公司取得80%的盈利,好卖的东西往往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于是冷门的商品越来越冷门,甚至因为商家存储和流通的原因而退出了市场。而由亚马逊等网络销售的出现,不再有库存管理的问题,任何卖家都可以免费把自己的货物放在网络上,网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在博客,论坛,社区讨论和宣传自己的商品和爱好,于是再冷门的东西都会有志同道合的网友参与收集与讨论,
   而特别是RSS技术的出现以后,更是一个本质的飞跃。比如10年前浏览器右下角经常冒出来的黄色的小方块“可以发送feed种子到浏览器”地提醒,它就是RSS。简单的说,它像一位小秘书,把你的爱好,个性,兴趣收集起来,记录下来,自动为你筛选你想要的信息,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网站“人肉”搜索的模式,它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网络革命,因为如今这种关联推荐系统几乎出现在所有人们日常生活中。
   长尾理论将深刻影响未来市场的供需模式,经济与文化将从大众市场转向无数的利基市场,过去由传媒主导公众口味的方式将不再适用。安德森认为大众化的口味实际上是不对称的供需关系的产物,是市场对产品分销能力不足的回应。大热门是大众传媒的产物,也是过去厂商追捧的方向。如今,右方“长尾”上的利基产品由于存在的市场得到验证,今后将大行其道,大规模市场已经粉碎为无数小市场。对于用户来说,忍受大众口味的日子也许将很快被改写。在丰饶年代,非主流也可以流行起来,以往被忽视的非热门用户的需求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几乎观察到全部的现象,但在“丰饶经济学”的思维定式中陷得太深,误以为成本低到极点,就是差异化。他摸过旧大象的小尾巴,消费者被厂商拖着走,当他摸到新大象的长鼻子,消费者已反客为主,仍然以为是条尾巴。
   这里面有些问题很值得深究,比方说,为什么线下商店没有长尾?长尾和以前说的80/20原则有什么关系? 那些长尾产品既然不畅销,会不会都是垃圾? 长尾对畅销排行榜有什么影响?长尾的泛滥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吗?还有些更功利的问题:长尾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怎样去利用它?这本书剩下来95%的篇幅里,用简单直观的方式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总的来说,长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有了网络以后,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大大降低,长尾的东西才有了广泛产生、传播和获取的可能。
   承认长尾里鱼目混杂以后,安德森用“过滤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直到现在长尾才开始重要起来。长尾里选择过多,所以要为每个人挑出合适的东西,需要更强大的过滤器。编辑、星探、营销者、广告是传统的“事前过滤器”。博客、评论、推荐、草根意见是“事后过滤器”,只有这些能应对长尾的低信噪比和极端个人化的兴趣取向。网络发展到今天,终于有了搜索、推荐这些强大的信息技术,可以为单个消费者提供有效的过滤。这是长尾现象和Web 2.0产生在同样年代的原因。
   新娱乐经济激发了长尾市场的出现,安德森把新娱乐经济的新规则总结为三点:要应有尽有;比半价还要更便宜;引导用户去探索。所以,长尾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理解对一种新时代的经营模式。虽然长尾理论实现到长尾经济还有待时日,我们无疑即将进入了一个无限选择的长尾时代。

  

\color{black}{\Large\mathbf{《别闹了,费曼先生》}}

   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口才和文章都不大过关,尤其是高端人才,所以陈景润在报纸上就是一个没有老婆就根本不懂怎么给苹果去皮的人。理科生在大众的认知下,不是阴沉就是怪异,否则绝对不可能成为艺术形象。费曼写的这本《别闹了,费曼先生》是本拨乱反正的书,把广大理工科学生,尤其是男生从乏味、沉闷、变态、疯狂、阴沉的形象里解放出来。让广大读者看到作为一个理科生也可以如此精彩、风趣、幽默、活力四射、多姿多彩。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因为它有趣。理科生拙于文辞,费曼的书章节都不长,平实如话,但是没有文句上的卖弄,很好读。而且,读下来能让人哈哈大笑,觉得那么大的物理学家怎么会那么逗?对于理工科生来说,在有趣之外还有审美上的愉悦,因为大家都是业内人士,看别人怎么想,怎么弄,是种绝大的享受。证明一个定理,发现一个公式中的美感,这种事很难和别人讲清楚。和自己人讲,大家也就是双眼放光点头而已,因为那种美是超越言辞的。但是费曼做到了,他讲到了那种艰难过程中的偶然性,讲出了突破障碍后的豁然开朗,讲出了跨越各领域时候的灵感火花喷发,如同我们亲历,如同我们那些在自习室和图书馆的日子重现眼前。
   看完《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的人,应该对此抱以热烈掌声。费曼就是这么个家伙,虚荣、爱吹牛、喜欢卖弄小聪明,但是好在他诚实,在这书里他全承认了。这不是一本自我吹嘘的书,在书里费曼自己招供,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鲜明,但是你却因为他的种种缺点而无法不爱上他。
   这是费曼对世界和人生看法的总结,不是世界创造了费曼,而是费曼如此理解和对待世界,因此而有了这么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靠追逐他的兴趣而指引生活的方向。如同他年幼时自己发明了一套三角函数符号一样,他对世界也有自己的一套符号。所以,大家都在意的事物他未必在意,大家不在意的事物他却穷追不舍。他也爱着这个世界,但是是用他的方式。所以他能在物理之外发现生活中诸多的乐趣和美来,所以不是人人都会到巴西讲学时跑去街头学敲鼓,而且获得了佳年华会的冠军乐队。所以不是人人都会去学绘画,然后还愿意让别人买去挂在妓院的墙上。如孩子一样的眼睛,如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因此世界以奇迹还赠他,于一生中成就别人的无数生,使得他周围人在失去他时如同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对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来说,证明一个定理,发现一个公式中的美感,跨越科学的各领域时的灵感火花喷发,都是快乐享受的事。费曼先生的文字平实,白描般清晰生动,让人读来不禁莞尔,觉得他实在很有趣可爱。
   全书中只有一段关于情感的描写,但是那是我在所有阅读过的文字中最动人的一段:费曼的妻子阿莲得了绝症,而费曼对此无能为力。当时他正参加曼哈顿工程,为美国制造原子弹。他只能在每个周末一次次跑去医院探望妻子,看她日渐憔悴,步向无可避免的死亡。当阿莲去世的时候,费曼没有任何悲伤的感觉,觉得这对于她来说是漫长痛苦后的解脱,而他自己已经早已麻木。书中说,很久以后的一天,他偶然在街道上看见商店橱窗里的一套女装,下意识地想到:阿莲穿上该多好看啊。然后,巨大的悲伤突然无可抑制袭来,他终于失声痛哭。
   费曼先生就是这样真实的科学天才,因为从书中,你能看出,能够如此行文、做事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趣的人,总会让人会心一笑的。费曼向我们证明,在追求自己的兴趣时,可以很开心地成就伟大的事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玩,只不过他们的游戏恰好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所以我说,不要向伟人学习成功的经验,不要向高考第一名询问学习方法,因为牛人就是牛人的原因,牛人就是牛人的结果。蔡志忠先生的自述也阐述了,发现有一种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给自己与他人都带来了贡献。他们因为自由与天赋,获得了幸福与尊敬。他们是我羡慕的对象。
   书中许多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等的知识我并不能完全看明白,但还是被费曼先生那种充满好奇心,热情探索科学秘密以及真实、爱玩闹的人生态度所打动、感染。
   很喜欢书中最后一段费曼的祝福:“因此我只有一个希望:你们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坚持我提到过的品德;而且不会由于要维持你在组织里的地位,或是迫于经济压力,而丧失你的品德。我诚心祝福,你们能够获得这样的自由。”
   《别闹了,费曼先生》,一本理科生写给世界的情书。讲述了在理性世界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生命,他曾经这样爱过这个世界
  

\color{black}{\Large\mathbf{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西莫格鲁与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繁荣与贫穷的根源》,被认为是一本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研究宏观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其包容型制度和攫取型制度的分析框架,被视为提供了一种诠释国富国穷问题的新思维。作者通过列举美国、法国、德国以及像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和南亚这些国家,将他们目前运行的制度进行分类并分析制度产生的原因,得到富国与穷国收入和生活水平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并联系了当今世界典型国家的实例阐述国家如何走向繁荣。
   作者首先分别举出了美墨边境南北诺加拉斯以及朝鲜和韩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例子否认了关于国家兴衰的其他假说——地理位置假说、文化假说、领导人无知假说。
   其后,作者通过列举和分析提出一个启发性视角,由美国、墨西哥的比较引出全球十几个国家的经济史研究,指出国家制度有攫取型和包容性之分。包容型制度[1],以中央集权为基础,需要有多元的政治参与,产权得到保护,因而人们才会储蓄、投资并且创新,伴随而来的创造性毁灭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且包容型经济制度保证经济增长的成果属于大众而非小部分精英集团,整体社会效率高,于是走向容易正向循环。
   攫取型制度恰恰与包容型制度相反,在政治制度上是一小部分人掌权的寡头统治,在经济制度上产权无法得到保护,从而投资、创新活动无法进行,因为精英层不肯放弃权利,任意剥夺普通大众的产权,阻碍创新而造成贫穷,更重要的是攫取型制度形成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使每一次革命都是一个独裁走向另一个独裁的过程,这就使社会陷入专制泥沼而无法自拔。
   另一个比较具有启发性的视角是殖民对全球各国目前政治经济的影响。比如谈到南、北美洲发展的路径比较,殖民者到来前,南美矿富人多,北美寒冷贫穷,只有印第安游牧部落,没有庞大的定居人口。殖民者直接用武力征服了南美,建立起攫取型制度,而北美只能靠从欧洲输入劳动力,人少地多,新移民们通过不断争取权利,建立起包容性制度国家。殖民主义也造成非洲等人口密集不发达地区现有政治经济畸形的后遗症,比如非洲,英法等国家曾经在非洲建立起一个精英高高在上,大部分百姓受到压榨的攫取型政权,英法等国先是通过贩奴后来是利用市场委员会等手段建立起垄断组织盘剥殖民地人民,直接形成了殖民地贫富差距过大,权利过于集中的社会结构,等殖民地一解放,西方国家一撤退,非洲的独裁者们直接拿起了殖民者遗留的武器来对付自己国民,是造成非洲贫穷现状的主要历史原因。
   反过来在看包容型制度和攫取型制度[2],会分别构成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包容型制度的良性循环需要建立在对权力的制约以及多元的政治参与的基础之上,作者称英国制度的演化是渐进的良性循环,正是有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地主才不能控制议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谷物法》才得以被废除,渐进的良性循环也防止了血腥暴力。而法国的大革命和俄国革命是狂飙突进的,他们的革命如此充满血腥,也是因为缺少多元的政治势力以及革命前高度的榨取型制度。
   作者认为,现在有些国家失败的最普遍原因就是它们都有汲取性制度,这些汲取性制度没有给人们创造储蓄、投资和创新所需要的激励。现在国家经济和政治失败的解决方案是把它们的汲取性制度转变为包容性制度。
   但作者又认为从榨取型制度转向包容型制度并不容易,需要抓住关键时刻,并且需要支持包容型制度的广泛联盟的参与。转型的困难在于,榨取型的制度会自我延续。作者在书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极端榨取型制度 转向包容型制度的例子,关键时刻是毛泽东逝世,而由于全社会对繁荣的渴望,邓小平凝聚起了巨大的同盟力量,从而贏得了那场斗争的胜利。而这个例子也是作者最为人诟病的观点。
   其他不正确的假设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发展,归根于历史上的小差距和对待关键时期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可控制因素是有限的?历史创造了历史,我们只能在一旁观望?小差距又是为何产生的呢?影响小差距产生的因素是什么?是否又回到地理假说、文化假说或者是无知假说呢?同时,这个理论是基于假设——现代国家繁荣与否取决于是否及时能够容纳”创造性破坏”,但如果能过证明这个假设本身就有局限性,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就说明这个解释国家失败的理论是错误的呢?
   等等这些都是这本书的批判家及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所需要时刻放在心上需要思考的地方。过于宏观必定存疑,具体分析下来,个人认为本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正如对本书持较强批评态度的政治学大家福山所言,制度组合论的解释过于含糊。作者一直在用举例说明问题,但始终未对攫取型制度和包容性制度做清晰定义。比如,英国光荣革命时,只有10%的人有选举权,但是作者将其定义为包容性制度,相反,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按作者意思是攫取型制度,却已经实现了普选。许多相似概念混杂在一起,仅仅通过已经有的结果反过去分析造成的原因,未免有马后炮的嫌疑。
   第二,作者的论证过程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样难免致使论证的的现实意义不足,有以成败论英雄的倾向。实际上包容和固化都不是固定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在中间道路上徘徊,如何做出清晰的判定,并不像作者说的那么容易。正如现代性是一个美好的景象,而现代化却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一样,包容性制度虽然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结果,但是基于不同国家国情基础之上的包容化如何达成,这值得更深的探讨。
   第三,过于绝对化历史的偶然性。本书认为成功国家,如英美等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包容性制度,并非必然,而是偶然的。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的重大事件和细小的初始差别导致了这一结果。其多次提到黑死病和南北美的发展差异。黑死病动摇了西欧的封建体制,使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和私有产权成为可能,使东西欧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差异。这些是偶然的,但是它忽略了东西欧地理和人口分布的差异,东欧的大部分国家是内陆国家,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类似西欧的商业中心,大宗贸易很难发展起来,这反过来导致大城市很少且人口密度低。而在西欧,多数国家拥有较好的可航行的河流和沿海水域,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西欧便于进行商业上的相互联系。
   第四,过于简化了时间维度,忽略了国家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及相应的分析。作者对于攫取式制度下的前苏联和格拉古失败之后的罗马,都只简单停留在几十年的考虑,没有考虑前后几百年各种现实历史因素的促就。
   第五,作者的论据选取有明显的倾向性。作者忽略了如印度、墨西哥、玻利维亚等这些中间类型国家的细致分析,比如印度,简单的把印度制度归为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暂且认为其享有发达的包容性经济制度,还有,南美和非洲国家持续不断的动乱,内因不可否认,但冷战时期两大军事力量的对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后我们再回到我们最关心的中国问题[4]。作者把中国定义为攫取型政治制度之下的攫取型经济制度,认为中国三十多年的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它在攫取型经济制度基础上向包容化的过程中迈了一步。这对于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值得怀疑的。攫取型制度对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权贵利益阶层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中国,能让我们看出精英团队的也是国有企业形成垄断格局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受阻,但作者并不能一概而论,将部分看成全体。所以作者并没有对中国这三十年的成就找出实质原因,这样对中国下一个未来会崩溃的结论就太过仓促和轻率。
   最后,尽管这本书存在这些不合理性,并且,由于自身能力,对作者举出大量的例子,无法理清部分例子间的论述逻辑,也不能判断例子是否恰当。经常是进入一章忘记前一章,且容易陷入例子本身,忘记作者举出该例子的作用,分析起来也极为困难。但不妨碍这本书对我有些书本外的启示。
   首先,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更加能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的性质左右经济结构的性质,强调了政治结构的重要性。同时,“政治学的目的是激发人们善的这一面”,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当唯有走旁门左道才能有所发展时,这个国家将无从发展。因此重视政治制度学科的发展闲的尤为重要。
   其次,政府具有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而且执行时具有选择性——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执行,因此当缺乏对上层精英的限制时,现存制度或许将无限趋近于攫取式。
   此外,由于每个人代表自己的利益、拥有不同的视角,如果想要促进这个国家的繁荣,带来大多数人的富裕,政府的公共决策需要收集大量的民意,使代表具有广泛性。


[1] 李佩源.国家兴衰的根源——读《国家为什么会失败》[J].公共管理评论,2015,18(01):123-129.

[2] 谢伟民.制度、国家能力与经济繁荣——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兼论福山《国家构建》、本瑟利与皮尔森《繁荣的支柱》[J].公共管理评论,2016(01):154-161.

[3]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失败 杨虎涛 《中国社会科学报》

[4]《为什么国家会失败》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80793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90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2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32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7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3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1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04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9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41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3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76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