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看一棵树,一个画家,一个木材经销商,一个诗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图式(经验结构),对这棵树进行了不同的过滤和改变,从而形成了关于树的不同表象。显然,他们看到的不是树,而是关于树的表象(即康德所谓的现象)。在关于树的表象中,包含着他们对树的独特理解。关键是,你看到的其实是表象(现象),而不是绝对客体的世界(或物)本身。”
试着来想象一下,不同职业的人看到一棵树会呈现什么表象。
画家:线条走向、结构构造、疏密与错落,形状大小,是色彩与神韵。
木材经销商:枝干的粗细,材质的作用,价值几何。
诗人:一个人、一座山、一间房,所有能想象出来的附着上去的事物。
植物学家:类别所属,习性,产地,作用等。
儿童:供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树成为一种环境。
……
我呢?是看到的静止不动,又在缓慢生长的植物。
即使职业相同的人,看到一棵树时,也会有不同的图式。这些图式和个体经验相关。
上次和朋友出去玩,看到一幅标语“烟雨柳江”,我问朋友们,看到这幅标语,脑袋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友人1: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的画面。
友人2:江南风景。
友人3:一些唯美的古诗词。
友人4:一幅水墨画。
友人们关于“烟雨柳江”的不同图式,应该也是关于“烟雨柳江”的不同表征。换言之,看到“烟雨柳江”时,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的想象,而不是“烟雨柳江”本身。【查阅一些资料后,得知图式是表征的一种。】
用数学来举一个例子。访谈过我班里几位学生(六年级),他们已经学完关于“圆柱”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看到“圆柱”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1:想到圆柱形的水杯。
生2:想到烟囱的表面积其实就是它的侧面积。
生3:想到圆锥。
生4:想到我们的桶装水的容积是18升。
生5:想到圆柱形的油桶。
生6:想到压路机压路。
生7:想到它的展开图,上下各一个圆,中间是一个长方形。
生8:想到所有立方体的体积都是底面积×高。
学生已经学过圆柱后,当看到“圆柱”这个词语首先浮现出来的画面,和他在学习“圆柱”时的所有认知以及他的个体经验相关。有的是从形状,有的是从表面积,有的是从体积,有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有的是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没有优劣之分,但这样的图式或多或少影响他后续的学习。
在魏老师的文章里,专门有一小节介绍“图式”。在逻辑数理范畴里的分类、序列、对应和数,在《玩游戏,学数学》里的一些分类游戏、序列游戏、对应游戏和认识数的游戏,原来都与此有关。
康德认为这些图式是先天的,皮亚杰看来这些图式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的。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错呢?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话给出了答案——婴儿刚生下来看到的世界,跟成人看到的世界,非常的不一样。儿童开始逐渐建构:一方面建构内在的结构,发展智力,一方面建构现实。
所以,我们需要动态地看待这个世界。
不过,我好像对图式和表征的区别还是没有怎么弄明白。百度一下表征的四种类型:
认知地图:一种对综合环境经验的心理表征,主要包括顺序、方向、距离乃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表象:当我们在想象某个人或某个东西时,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相关的形象。心理学把这种出现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叫做心像,并且认为它是人类心理表征的一个部分。
图式:人类对各种世界知识的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并且作为认知单元存贮在心理。
心理语言:可以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语言的形式表征是以知觉为基础的表征,包括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正字法、语音和手势等)方面;语义则是形式所代表的认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和命题。
细细琢磨,这四类到底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