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人愿意组队阅读,和一群人共读一本书可以克服惰性,不掉队,与我好像有点不合适。虽然以前也阅读了大量的闲书。
小时候:各种小画册,那是我的启蒙阅读阶段,有些故事情节历历在目,比如《小木偶奇遇记》……
小学阶段:各种简易小故事,开启了我的阅读模式,《高玉宝》、《三村女教师》,影响我的择业标准;
初中阶段:人物故事充斥着那几年的生活,《杨家将》、《岳飞传》……成为我给小伙伴讲故事的素材;
进入高中:虽然学业繁重,琼瑶阿姨的言情系列不曾间断,《彩霞满天》的主人公似乎定在脑中,乔书培……
毕业以后:不再像以前那样身边有什么看山么,开始有选择地阅读,《故事会》,《读者文摘》……伴随多年。
后来这几十年,有什么读什么,尤其是现在,纸张阅读,电子阅读还有kindle阅读,十分方便,特别喜欢微信阅读,每周共读推荐的免费阅读内容还不错;还有简书,头条,知乎平台每天推荐的文章也十分有力度;偶尔刷刷西瓜视频,关注的几个大号主的内容值得花费功夫……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思涵读书荟-财商共读营》,缴费136元,共读12本书籍,刚开始感觉还不错,到后来真的差强人意,随意更改时间,共读的过程是语音分享,进度还慢,共读到一半我就主动放弃了。不是思涵读书荟办得不好,而是我个人的问题,不适应那种阅读方式,还不如自己选择书籍来得过瘾踏实,喜欢什么读什么,不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最近的阅读来源基本分为:
书店里偶尔买的喜欢的书籍,比如《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朋友送的书籍,多半是名著,我也是有选择地阅读,太多,读不动;
还有家里的藏书多,偶尔挑选一本来读;
……
就这样2021年断断续续走马观花似的也读了不少的书籍。
记得齐帆齐老师说过:读一本书并不需要记住许多,一本书能记住一到两个知识点就不错了,日积月累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她这句话,追读了她的《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感触颇多,其它的书籍也让我受益匪浅。
《杨绛传》:先生的生平成就不用我过多分享,单单先生耄耋之年闭门整理文稿出书,让我敬佩不已,幻想我老年的时候,如果也能像先生那样整理自己的文字,或者倾听自己的文字录成的音频该是何等的惬意。
《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让我唏嘘不已,同时从作品中了解了黑农制度对人性的戕害。
《傅雷家书》:虽然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同时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的佳作。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罗振宇推荐阅读的书籍,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养老的时间规划是个大主题,有意识地重新规划人生,要想老年过得体面点有尊严,除了积累养老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不容易忽视。
《趁早把生活折腾得与众不同》:不单单适合年轻人,同样适合退休的人,有工作欲望的选择再就业,否则把退休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重拾爱好,或者发展爱好,养花种草,写点随笔,或者三五个老友聚聚,亦或者自驾游……不局限与坐在城墙跟下嗮太阳,两眼空洞。
……
生命短暂,余生很贵,有限的生命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实生活,陶冶情操。不争名,不争利,有那么一天,名和利就不期而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