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消费行为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但是我们为什么会不停的消费?我们的购买欲又是如何被人操控的?
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在千方百计地让我们消费,他们绞尽脑汁让我们不停地购买各种产品。计划报废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商家们如何利用我们的焦虑心理把小到一块肥皂,大到一辆汽车的商品买给我们?人们常说:“哇,我想买这辆车”理由呢?“我不知道”这才叫优秀的营销!成年人为什么会像孩子一样放纵自己的购买欲,不断冲动消费?
过去七八年里我们目睹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某种经典产品的狂热——APPLE。人们会排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队来购买新的苹果产品,将近3000人在英国摄政街苹果专卖店排队,在寒风中等待一部手机,简直如同好莱坞首映礼一样人们疯狂涌进专卖店。在这种对新手机极度狂热的背后是新手机被迅速淘汰的事实。
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废品回收站,无数只盛有崭新电子产品的盒子被堆放的到处都是,商家们宁愿销毁这些产品也不愿意卖出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被不断淘汰,人们喜欢消费和抛弃。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经济的复苏是否又将依靠消费来拉动?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节制消费的世界里,但这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是人为设计的。它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制造商提出一种理念,并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人为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也称作计划报废。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于一款最普通的产品上——电灯泡。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前,东柏林欧司朗公司的旧厂房里一直隐藏着一个制造灯泡的秘密,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几页被遗忘文件,它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也是当今淘汰式消费策略的模板。
20世纪20年代,几家全球垄断公司签署协议来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垄断联盟名为福玻斯,欧司朗的时任董事长威廉·迈因哈特是这一联盟的发起人。迈因哈特想规范并控制灯泡制造。1924年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电气公司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并且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而这些要求联盟公司控制生产指标的指导性条款都被详细地写在了文件上。这些文件就是德国研究员赫尔穆特·赫杰发现的。福玻斯联盟在战后被解散,但赫尔穆特·赫杰找到了它存在的确切证据。
还有一些人对该策略在当今社会的运作方式进行调查,柏林工业大学的史蒂芬·施莱特研究的正是商品的报废属性,他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感到震惊,并称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使用寿命被故意缩短并被我们接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持续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再是必要的行为,而是一种义务,消费的义务。这种观念源自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正面临着体制竞争,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消费主义作为定义民主政治的方式究竟有何意义?哈佛大学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专家丽莎贝斯·科恩说:“我们认为美式民主和大众消费是紧密相连的,不仅因为所有人都能拥有商品,过上富裕的生活,同时还因为作为消费者所拥有的选择权,相比之下,苏联人不仅没有与美国相当的物质商品,他们也没有选择权”问题是人们购买新商品的速率不够快,“有观点认为至少在未来的十年之内大规模消费的繁荣景象不会消失。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些广告总监和营销人员意识到,这种高收益将无法持续市场,终有一天会饱和,在此之后又该如何呢?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在人们拥有了吸尘器、冰箱和汽车之后,又该如何刺激人们消费呢?”
一人人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