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时候我是一个很喜欢写字来表达心情的人,高中曾经坚持写了很多很多随笔。但自从大学选择了与之前生活完全不相干(甚至初中时信誓旦旦讲我大学不要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的专业就仿佛突然间丧失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真的这个过程毫无征兆,仿若一日之间,在我交上志愿的那一刹那注定了人生的走向。
与文字能力依存着消失掉的东西还有丰沛的感情。我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理智,强大的理性思维与工作效率支持着行业的高薪,感情其实于这个方向的人属于多余的范畴,它们的存在有时候会拖慢码代码的速度。人会疲惫,人有感情,人需要与人交流。我没有时间去通过书籍来汲取知识,去思考一些除了代码逻辑的问题了。共情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这一生的温度,在寒冷的时候有人抱团取暖。
但上了大学我发现我好像没有时间也没太多机会可以在温度上传达自己的态度和感情,我浪费了太多精力在“政治正确”上,看CSDN是正确的,看“人间世”是浪费时间的;写GitHub博文是正确的,写影评随笔是浪费时间的……虽然大学的比较本不应该是单一维度的,但切实的比较就是单一维度的:更好的成绩意味着更好的实验室机会,意味着更好的大学,意味着更好的公司,更高的薪水……没人想去突破这种“比较”的壁垒,跳出被规划好的跑道。为什么?因为未知,如果按照既定的路去走,就会有名次,虽然“比较”也会带来不安,但这种“不安”大大小于未知带来的不安。跳出名校带来的舒适圈就意味着会和许许多多在学历层次上远不如我们的人去竞争。一定会赢吗?当然不一定,这便是舒适圈的高墙蒙蔽了双眼,正是不确定会赢才不敢,抱着自己可怜的自尊呆在舒适圈的角落。所以,当我“浪费时间”的时候,我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吞噬了我的热爱,吞噬了我的兴趣。我没有梦想。我看李雪琴的自述,感同身受。每个人都可能平凡,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我们这样的著名“技工”211。接受我们的生活需要没意义的事情来支撑起这些“平凡”的意义就这么难吗?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真实的生活和痛苦。
梦想这个词我都不想提起了,俗,仙女是靠喝露水维生的啊!但“梦想”已经是记忆里很遥远的了。太多的附加意义让它已经不再闪闪发光,它被嘲笑被深埋心底,太多的人不敢说出来不敢去做,这些都没什么,但我看完《飞驰人生》最难受的是,我可能没有梦想,却不甘平庸。我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哪怕有能力,也不知道奔向何方。更何况梦想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还有人立于世的责任,还有很多很多……
我希望自己能够重拾笔,重拾温度,重拾思想,不要在颓废的生活了。
慈。时隔两年,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