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忙了”“领导好SB,一天到晚就知道开一些然并卵的会”“这个工作没前途,想换工作但是好怕失业”“没车没房没钱浪”……
身边的人好像都不快乐了,每个人明明想要把生活过的很好,明明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工作玩得很溜,结果却不尽人意,有时候甚至与期望的相差甚远。不免都要感叹一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好像命比纸薄之后,心比天高只是妄想,而这种妄想,会让命运的纸再薄上几分。
先来看两个故事里的小人物。
她和那时的世界里的许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自打出生就是被轻贱的命运。她和他们又很不一样,她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低微就在人格上自降一等。她不刻意讨好任何一个主子,也不容任何一个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因不愿轻贱自己人格而显现出来的直爽口快得罪众人,因美丽而被判定有罪,最后在凄惨离世之后,只获得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判词。
她是晴雯,《红楼梦》里最漂亮的丫鬟,长着和林黛玉相似的美人模样。在曹雪芹悲悯的笔下,她是少有的有结局的人物之一。她和红楼梦里其他的七十多的丫鬟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很少有人不爱她性情的直爽与人格的高贵,更少有人不爱她对待朋友与爱人的满腔真诚,笑靥如花。
这便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由来,也是众人自嘲或讽刺他人梦想时最具攻击性的武器。
然而命比纸薄的人就不该心比天高吗?
张爱玲的《倾城记》里,白流苏经历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不高命却薄--心比天高命也好的轮番转换。
白公馆的白家六小姐,因婚后经历家暴,在兄长的支持下离婚。离婚在旧上海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离婚的女人更是没什么脸面再去见人。此时的她已经把心放到了尘埃里,只想着要能安安静静在自己家里生活便已足够。
然而不久之后,白公馆的衰败已经无法挽回,兄嫂一门心思都地想要把她送出家门,诺大的白公馆再也容不下她了。她的钱财也被哥哥挥霍了个干净。她只有暗自垂泪,哀叹命比纸薄。媒人在为她的妹妹说媒的时候见到她,承诺要帮她再寻一个丈夫。这时候她心理充满了感激。她并不觉得离过婚的女人还能获得一份美好的婚姻。却又在准备婚事的时候看到了兄嫂母亲对待自己薄凉的态度,愈发心酸。
因妯娌之间的争斗,她有机会见到范柳原--一个有钱的新式男人--自己妹妹的相亲对象。流苏和他一起跳了舞。这又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那时身世清白、家世良好的大家小姐是不会跳舞的。不管怎样,他们算是认识了,流苏也因长得美丽,一低头就有的中国女人韵味俘获了范柳原的心。
她知道范柳原并不想和她结婚,她只好不断地试探。离开上海去香港和他见面,宁可被议论嘲笑也要离开他再回到上海,再后来又去香港和他见面,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和他结婚,获得物质上的保障。终于,在战乱的香港,他们共同经历生死,在某个瞬间--这是一个可以让彼此和平相处的十年的瞬间--彼此放下心防,范柳原决定登报娶她。
婚后的范柳原把哪些好听的话都留着去说给别的女人听了,但她并不在意。是的,她并不爱他,她与他结婚只是因为他能给的经济保障。但是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与一个有钱又不丑的男人再婚便是比天还高的心气了。她做到了。
我们总是埋怨世界的不公,感叹自己命比纸薄。更有甚者,明知自己会在温水里被煮死,却还是不愿意为之做出改变。在欲望与能力不匹配的时候,用各种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一辈子裹足不前。
命比纸薄只是“因”,并不是心比天高的“果”。
白流苏是一个小人物,和这个世界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一样,她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是时代女人的悲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下,不能自立,不能自我满足。却又是那个时代女人中的胜利者,冲破思想的束缚,获得自己理想中的人生(这种理想人生却又是另一种思想束缚,那个时代的观念是,当家女人拥有依附丈夫得来的权利,却要忍受丈夫对自己的不专一,依然是另外一种不平等)。
文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轻而易举的看出了白流苏突破的是什么,还在哪些地方受到了时代的限制,让她自以为得到了救赎,却依然还是那个时代里不能独立、以感情为代价来谋取生存、让现代的文明人怜悯的小人物。但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是什么,大家族的女人有着什么样的向往和追求,张爱玲看得再透彻不过了。可是人生的际遇又有谁说的好,她与胡兰成的是是非非,最后也只是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感慨罢了。
现在的我们,也知道自己以前获得了哪些突破。而以后该从何突破,却不得而知。那么就顺着你的理想,制定最大胆的目标,将其当做你的对手,打败他。
莎士比亚说:是默默忍受坎坷命运的暴虐毒箭,还是拿起武器与苍茫苦海奋然为敌?若没有一颗比天还高的心,又有什么动力去拿起武器呢?既然已经命比纸薄,就更要心比天高。因为在没有找到对手突破之前,你永远不知道束缚自己的还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