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每个人倾尽全力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然而除了误解,什么也得不到。《心是孤独的猎手》用最平实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人不能逃脱孤独的宿命。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渴求他人的理解。革命青年杰克.布朗特,小女孩米克.凯利,黑人医生考普兰德,还有咖啡馆老板比夫.布瑞农。他们都失败了。他们共同认为一个哑巴,约翰.辛格,是能够听懂他们心声的那个人。“因为他们觉得哑巴总是能理解一切,不管他们想说的是什么。而且可能比那还要多。”
然而,他们都错了。辛格不仅不能理解他们,同样的,他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
辛格最钟爱的人是他的朋友——安东尼帕罗斯。当他朋友死了,辛格也忍受不了孤独,自杀了。
然而安东尼帕罗斯真的知道辛格对他的感情吗?我认为未必。安东尼帕罗斯最在意的是好吃的食物和孩子气般的玩闹。“……除了喝酒和某种孤独而秘密的享受外,安东尼帕罗斯在这世上最热衷的事就是吃”
辛格只是将自己排解孤独的需要,投射到这个人身上而已。因为这个人的诉求是简单直接的,辛格能够理解并且满足。辛格为此感到满足。
而其他人的诉求,辛格是无法理解的。女孩对辛格有着青涩的爱意,革命青年希望辛格理解他的理想,黑人医生从辛格这里得到来自白人的尊重,咖啡馆老板……。
实际上,辛格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更多是出于一种孤独感和习惯性的礼貌。书中写到,“对安东尼帕罗斯的渴望一直如影随形,和谁在一起都比一个人长期独处要强。”在写给安东尼帕罗斯的信中,他这样说:
“他们心里的那些话让他们不得安宁,所以他们总是很忙。……他们甚至很无礼,你知道我总说,无礼,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不对的。……我有奇怪的感觉,我想关于他们我写得已经够多了,我知道你烦了。我也是。”
“……我不应该孤单,不应该没有你——我的知音。”
其他人之间呢?完全没有沟通和理解的可能。咖啡馆老板是喜欢米克的,而米克喜欢的是哑巴。米克和同龄的男孩——哈里,互相产生了青春期的爱慕,却又惊慌失措地逃掉。革命青年杰克和黑人医生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但黑人医生只关心黑人的民权运动,而杰克只知道“少数人在剥削多数人的真理”,他们完全没有心思去听对方在说什么。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一个哑巴会理解自己?我认为,恰恰是哑巴很少说话,只是听而已。如果是任何一个其他人,对话将无法继续下去。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卡尔.麦卡勒斯,出版于1940年,当时她才23岁。她的才华毋庸置疑。小说的文笔朴实而生动,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小镇及普通人的生活刻画得细致入微。书的译者是陈笑黎,翻译得非常不错,读起来流畅细腻。
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一共三章,第一章6个小节,从辛格开始,将小说涉及到的5个主要人物分别进行描述,又不动声色地将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第二章展开描述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到辛格自杀戛然而止。第三章用了4个小节,干净利落地把黑人医生、革命青年、小女孩以及咖啡馆老板在辛格死后的变化做了一个交代。小说的结构犹如舞台剧一样的规整。
网上曾有据说是书的译者自己写的评论,“麦卡勒斯自不量力地掺进了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她借黑人医生之口对马克思主义的宣讲,是这部小说最为可笑的部分,像小孩在说大人话。《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一个叫《哑巴》的短篇发展而来,也许麦卡勒斯潜意识里想使它更有分量,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书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大的败笔?”
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这种生涩的宣讲,把黑人医生的孤独和没有出路,描绘得极为生动,他的失败是如此显而易见。黑人医生和革命青年的对话,也是如此。麦卡勒斯是否是有意识地通过人物之口去宣扬马克思主义?也许是的,但同时,这样的描写和人物本身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的,符合人物的定位。而且,无论是黑人医生,还是革命青年,麦卡勒斯都不是完全赞同的,这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