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出生在法国闻名遐迩的诺曼底省,在诺曼底的的乡下度过了他的童年,在故乡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灵感的源泉。
《月光》是他的短篇小说集中的开篇之作,浏览目录的时候,第一篇就是《月光》,因为我也喜欢月光的美,因此,首先被它吸引。
我有一个习惯,看到小说的标题会臆想一下文章的内容。当我看《月光》两个字,马上联想到,嗯,可能是一个唯美的故事。
我猜《月光》里想要表达的,应该是温婉,幽怨,煽情。
当我翻开书,开头看到的却是一位信仰坚定瘦骨嶙峋的高个子神父,没看到有一丝美感的痕迹,随着文字走下去,没有看到美,却看到了他的偏执。
对于信仰,他坚定不移,相信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应相合。却极度讨厌女人。他觉得女人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悲,甚至,眼泪、恐惧在他看来都是在诱惑他。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笑了,这哪里是讨厌,分明是在奋力抵抗女人的魅力,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段故事。
说一个老方丈要一个小和尚下山买东西,千叮万嘱不要和山下的女人说话,说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如果遇到,不小心就能被吃掉。
这个故事和神父的心理如出一辙 ,女人只是一个不能近望,而适合远观的动物,远远地避开才是上策。
说白了,这不是讨厌和恐惧,而是一种被异性吸引的表现。
而在他生活的环境里,给他灌输的思想,用我们中国的话表达的话,就是女人是祸水,是罪恶的源泉。在他看来,女人生来就是用来诱惑和逗引男人的,因为他自以为修炼的刀枪不入的身心,还是不时会感觉出她们时刻散发的柔情。因此,他尽力躲避着柔情的侵入,用坚硬的外壳把自己的柔情包裹起来。
小说的前半部分,根本与月光无关,而是一直在描述,神父对女人的讨厌,甚至用到了“仇恨”这个词。
他为什么这么“仇恨”女人,其实是人的本性在作怪,信仰压制了本性,而本性又是难以抑制的,所以,他在信仰和本性中煎熬着、痛苦着、躲避着。
怎样让他的偏执发生改变呢?作者安排了一个天性活泼开朗的女孩,他的外甥女,来引燃让他改变的导火索。
导火索就是,有一天他听到了女孩恋爱的消息,失望, 震怒,让他要发疯,这可是他为之付出全部关爱的外甥女呀!甚至要选她为主付出全部,去做修女。他决定晚上要去好好教训不知羞耻的他们。于是,当夜晚来临,他走到月夜里。
这里,善于安排转折的莫泊桑,让他带着怒火走到了月光里。而且不惜笔墨,仅描写月光就写了三个自然段。
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让他的情绪随着眼里的美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直至消失。
第一段月光的描写,只是让他陶醉在月光的美里,把怒气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二段让他在陶醉之余,引发了思索。
第三段面对唯美的月色,让他产生了反思,“这一切究竟是为谁而安排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也会思考,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只要存在,既是合理。人的本性里对美从来都没有免疫力。
既使是信仰坚定的神父,在他坚硬的外壳下面,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只是他把柔软和向往深藏起来,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经过包裹以后的人。
月色的柔美,夜莺的歌声,恋人的缠绵,这一切,一步一步震撼到他的灵魂深处,让他逃。
确实,所有人对美的东西都是向往的,不会因某一种掩盖,就能否定它的美。
美,是一种存在,不管是自然之美,还是肉体之美,都是上天的恩赐。既然上天创造了美,世人要做的,是要用欣赏的眼睛去发现美,而不是逃离,或者拒美于千里之外。
美,可以化解偏见,我已经发现了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