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爱上阅读了。
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不是有新闻报道,说咱中国人的阅读量比不上人家德国,日本么?现在呢?咱中国人强大了。咱中国的四大发明——动车,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把其他国家狠狠甩在身后。
随着高考的改革,英语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引领着高考的浪潮。
2020年,这一变化便会尘埃落定,语文的比重将会提高到180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语文了,这意味着我们中国人需要读书。
《三体》、《人类简史》、《华杉说孙子兵法》、《追风筝的人》等等都是值得中学生好好品鉴的课外读物,有难度而开脑洞。
学生们为之疯狂。有的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泡上一整天,泡上一杯清香的茶水,享受书籍带来的美好感受;有的甚至坐公交、上厕所都拿着手机,生怕错过了与文字交流的精心时刻。
2.
那么问题来了,书籍占用了学生一整天的时间,值不值得?
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
因为书籍固然好,高考用不鸟。
我们看《人类简史》,我们想开脑洞——我们知道了人类最开始是由四条腿的黑猩猩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了对于火的利用,人类登上了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我们更知道农业社会养活了我们一大批人.......
于是,我们开了脑通,但对于我们高考的作用微乎其微。高考的语文更多需要的是议论文格式——总分总以及对于时事的理解。
而《人类简史》对于高考的作用,只是局限于提供一些好词好句,还有一些看世界的新颖角度。
也可以这样说,即使我们把《人类简史》研究透彻,也不能保证我们在高考中出类拔萃,被名校拿下。豆瓣的9.3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不是意义小了点儿?
我们更多需要做的是研究课本。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的主力军,是能决定我们是否被高考录取的通关文牒。不研究它们,却抱着对我们命运不起主载作用的《人类简史》不放,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那么,我们不需要用那么多时间去消化这些书。
3.
人的一生有限,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精力去验证精力的有限。
再举一个例子: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中高考英语老师。我每天大部分时间不研究英语,而是花整天整天的时间研究数学,还说我要以不同眼光看世界,我是不是洒呀?
当然,并不是说我一点数学都不看。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有时候会给予我们灵感,让我们解开思维的束缚,对于自己擅长的本学科来说,锦上添花!
可是,这个时间的配比是不是我们应该好好的权衡下。
4.
学生要不要放弃,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答案也是否定。
工作、娱乐、爱好、生活........构成我们完整的人生。如果缺少其一,我们怎么走好这一生,怎么体会人世间的种种?何来所谓的幸福?那么,我们考上了大学,又有什么意义?
5.
书籍固然好,高考用不鸟。
合理定计划,绝不弃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