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是让思考变得有条理的工具,好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整合事实,快速得到结论。
有些人会认为一个好的思考者是天生的,事实是思考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需要你付出艰苦的努力。
很多年轻人思考模式的成长过程,似乎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轻信思维,第二盲从思维,第三愤青思维,第四理性思维。
1. 轻信思维就是特别容易相信别人,对世界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看起来是纯洁,其实是思想懒惰没有开发。
2. 盲从思维就是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自觉,但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就是随大流。
3. 愤青思维就是以为自己的不愉快,都是外因造成的,却很少反思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看得怀才不遇,对别人的付出,别人的成就,别人的艰辛视而不见。
4. 理性思维就是学会了要了解别人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背后的依据,了解别人观点背后是否和自己有价值观的冲突,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问题。
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也不见得就是利益冲突,而是我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沟通,缺乏理性,总是容易被情绪左右,导致很多简单的事情,简单的问题被人为的复杂化了,得不到解决。
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而且要找到问题真正症结所在,思维模式不得不开始结构化,开始进行有逻辑的分析,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理性思考,越来越有批判性思维。
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有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我们总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种极端,还有五十步笑百步,这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先从最简单的事情进入,然后单点技能练习,最后组合成综合能力解决问题。
下面的思考动作流仅供参考,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可以开始观察到自己的思考流。
1. 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是真的吗?(记录事实)
2. 这真的是与我相关的事情吗?确定影响范围
3.说服自己与某件事有关或无关时是否在自欺欺人?(摆脱情感判断)
4. 我需要集中精力来完成这件事情吗?(判断事情紧急度)
5. 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吗?(判断事情重要度)
6. 我该如何准备?(构思具体的对策,这里可以开展很多不同的方法)
7. 我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对自己的对策进行评估)
有了思考流帮助,下次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思考流程帮助让自己有步骤地处理问题。
我们应该多观察一些优秀的思维者,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谈话书籍,分析他们的思考流程,模仿学习,慢慢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优质思维者的特质是:
1. 能找到关键的问题和困难,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这些问题。
2. 能快速收集大量的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这些信息。
3. 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有标准检验是否有效。
4. 能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和他人有效交换信息。
5. 能在遇到阻碍的时候找到可替代的方案,放弃现有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会帮助我更好地梳理我和周围人之间的想法差异,从而让我更好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准则,使自己活得更从容。
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更好接近真相或者追求真理,这才是勿忘初心。
如果你产生被冒犯的感觉,你就容易陷入情绪化思考,觉得非要出口气才好,一旦这样,我们就会陷入非理性思考模式。
阅读对批判思维者来说,不是去相信什么,而是去合理的质疑,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以此与我们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这是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人有质疑的权利,当好的质疑最终都应该落脚到建设,而非只有不屑或单纯为了质疑而质疑。
尼尔·布朗在《学会提问》一书中将提问的维度总结为如下几点: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力如何?
7. 有没有替代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堪,还是让自己通过思考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要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就得让自己思考的事实或者素材,先具备一定的可信度,用这一点批判性思维就很难成立。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筛选出可靠真实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我们要立足于这个时代,必须培养一种新技能,这种技能叫搜商。
独立思考的人必须有在海量信息里找到最接近真实信息的能力。我认为完整的搜索能力应该包括这三个部分:
1. 能够利用互联网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
2. 能够利用互联网快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3. 能够保护自己隐私信息的能力。
把这三个维度的能力整合在一起就是搜商。
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先去搜一下,拥有这种意识和习惯,就意味着你所说的信息更可靠,你做的判断也就更加接近真实,这恰好是独立思考所需要的———任何独立思考,都得从基于真实的信息开始。
一般而言,来自权威学术期刊的结论是可信度最高的信息源,前提是没有被媒体断章取义,然后可靠的信息源依次是代表政府官方态度的国家新闻电视电台报纸,或者在某个领域有专业声誉地位的人,不过一些地方小报及其办的各种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其实很多,也是没有经过验证的,可信度不高。
学会独立思考后,第二个习惯就是: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先放一下。
我们往往对信息占有很难做到全面,但是只要有观点有理由有证据的说法,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而不是一看和自己的观点不同,就立刻先行破口大骂。但是反过来,提供观点却不罗列证据的文章或者言论,在独立思考的人眼里也是根本不值得评价的。学会独立思考以后可以培养的第三个习惯就是,在没有完整了解对方的观点之前不轻易下判断。
即便是客观真实的数据背后,也有大量的陷阱,如果我们不注意全面解读数据,仅仅凭借一部分数据带来的观感,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就很容易被误导。学会独立思考以后可以培养的第四个习惯就是,看到数据会问问自己,这些数据是客观中立可信的吗?
利用不靠谱数据误导我们的常见手段有哪些呢?
1. 滥用平均数制造虚假繁荣。
2. 用有限取样数据推导出不客观的结论。
3. 用以偏概全的数据混淆视听。
4. 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
5. 不提供数据的准确定义。
6. 用相对值代替绝对值。
7. 假借权威发布不实数据。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理的目的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
我们谈“说理”包含两个层次,愿说理和懂说理。一方面,愿说理的人能够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理由,先保证没有误解他人,即便遇到不讲理的人,也坚持用讲理的方式先沟通;另一方面,愿说理的人会根据他人的表述,结合自己掌握的背景和信息,清晰且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懂说理。
懂说理的人往往不着急马上在嘴上去表达,他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会仔细思考以下的问题:
1. 我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 有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支撑我的观点?
3. 这些资料和数据有足够的说服力吗?
4. 有哪些资料和数据可以削弱我的观点?
5. 有哪些概念和定义需要澄清?
6. 我该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
7. 我呈现的逻辑有误吗?
8. 什么样的语气更加合适?会不会太绝对?
懂说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要让别人觉得你说的话有理,你就得降低你的反应速度,提高你的思考深度。
我们可以靠一时口舌之利,让别人哑口无言,但无法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那么到了执行的环节,别人的情绪就会反弹,导致结果不会理想。
说理不是为了争论和压倒对方,而是一种“交流”,有条理,有理据的文字和语言,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因为优秀的批判性思考者首先要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可以采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表达框架。
我们要随时随地养成有意识的自我训练,抓住别人观点的能力,在培养抓别人观点的能力的时候,也同样在提高我们自己讲话写文章,清晰表达出自己看法的能力。
假如做一些更复杂的沟通,大家可以试试这样的结构化思考,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加清晰而且准确的表达。
1. 我为何要这样说或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2. 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人理解,用文字语言还是绘画?
3. 当面提问还是私下交流,我的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或有歧义吗?
4. 有哪些概念或知识点别人不理解,需要我解释。
然后你就可以列出你的发言提纲。最后记得每次做了发言或者文章后要及时总结,处处留心自己的发言或文字,并及时收集反馈,通过询问交流对象和旁听者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
在批判性思维里面,这种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对事情的观点冲突叫做价值观冲突。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立场,同样的话题,对于不同价值观立场的人来看,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不同的人会依照内心的价值观为世界上的人、观点及事物排列一个高低贵贱的次序。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你还需要思考一下他人的价值观倾向。如果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我们需要看一下这个问题论证过程中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并以此推断此人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下,才能够选择这样的理由进行论证。
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时,很多时候不深入到价值观层面的审视、我们很难看清楚为什么我们彼此沟通如此困难。
在我们日常沟通交流中,几乎所有的论证当中,都会有发言者认为的,理所当然的理由没有被说出来,而正是这些没有被说出来的理由,成为联系整个论证的纽带。
我们在日常沟通中提出隐含假设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随便给别人贴标签,任何标签就隐含了你对一类事物的简单看法,很多时候你的看法是对的,但是更多时候你的看法是有问题的。
隐含假设这种逻辑问题,生活中有一句直白的评价,别“想当然”!要做到不想当然,那么在我们提问的时候可以试试先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1. 我提的问题要成立,它背后的条件是什么?
2. 这些条件合理吗?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可能的争议又是什么?
3.这样的假设是不是跟我的价值观有关系?
要学会独立思考,就得主动发现自己和他人思维过程中的隐性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有效的质疑。
我是何舒卉。
白天是三尺讲台教书匠,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关注我、点个赞或者打赏点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