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晚上十点,我给一个考研的朋友打了语音电话,她拒接了。
她发来文字“我状态不好,特别不好。”
学习建筑五年,她四处写生,去武汉的时候,她告诉我一定要看辛亥革命纪念馆,我们舍弃了黄鹤楼,最终去参观了她惦记的建筑。每一年假期见面的时候,她都会给我欣赏那些无数个通宵后的图纸,我难以想象那些笔直的线条居然不是用尺子画出来的。对于从小只会画太阳、云、房子、和树的我,真的膜拜。
她一直很勇敢,从来没上过系统画画培训课程的她选择了一个必须要读五年的专业,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她就开始系统地学习绘图,一切从零开始。可是接受调剂后,她开始否定自己,甚至没办法原谅自己,她说“我恐慌我一辈子就待在内蒙了,走不出去了,我也很想出去,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活。”虽然只是聊天框里的文字,但我深切明白她的恐惧。
内蒙的美丽和宽广,早已乘着歌声流传,无论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还是向南飞的鸿雁,都赋予这里更多的自在和无垠。一样的钢筋水泥城市,但蓝蓝的天还是让人心仪。秋天尤其美好,“秋高气爽”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得到。
我在广州的湿气和闷热里,更想念那样的清爽。
不过,我们仍然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走出来。她报考的学校是天津的老牌建筑名校,她们班有十几个人也都报了那里,还有人在假期的时候就住到天津去上课。结果出来后,她开始搜集调剂信息,最终选择了留在本校,留在呼和浩特。她说,接受调剂后,她好像丢失了自己的价值观,迷失了。
“选择就近的学校,想着以后可能在内蒙工作,可以把内蒙的圈子混熟,可又不甘心留在这里。”她希望一样能享受到一线城市的公共服务,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奋斗的激情。她很坦率,对房子的担忧,让她妥协了。她说,“很害怕自己会后悔现在‘没房子也可以很好的生活’的想法。”
房子,是逃不开的痛点。无论走到哪里,它都阴魂不散,就像唐僧的紧箍咒,死死的框着活生生的猴和人。
内蒙的房价大抵确实不高,相比一线城市变态的数字,它友善许多。赐予了一穷二白的人们更多喘息的时间。据2016年的数据,呼和浩特的平均房价大约在6500左右。包头地铁1号线、2号线的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这座282万人的城市,即将感受轨道交通带来的便利。刚刚过去的2016年,它拓宽了城市内的主要街道,四变六,六变八,提高了街道可承载的机动车数量。呼包鄂榆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区规划》中十八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它越来越好,我们见证着所有的改变和这里为进步所做的努力。
然而,当决定留下来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多的不甘和恐惧。
2017年3月7日,百度内蒙古吧里面的一位呼和浩特的网友愤愤发文“作为一个在外地上学的学生,每次回到家都会发现家里的路又不一样了,这儿又开了一个新商场,那儿又盖一栋高楼房,飞机场也好,火车站也罢,各种各样的基建都在疯了一样的往上盖。但是却唯独少了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现在几乎所有城市都可以实现支付宝交水电费了,结果呼市不行。现在很多大城市都有电动车充电桩了,结果呼市没有。去了别的城市,满大街的特斯拉,来了呼市,满大街的宝马奔驰,也不知道是呼市人有钱还是电动车在呼市没市场。”这大概可以解释我们选择留下来的犹豫和艰难。
后来很晚的时候,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谁还没个低谷期,完事儿,就继续积极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常态,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需要不断地自我鼓励,因为到处都是强化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的力量。前几天修改简历,愈发觉得单薄,可是时间依旧在无情无义的远离。那些忧郁和彷徨,好像是陀螺,可惜它们不是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而是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
刚刚她发来消息,要开始学习英语,还要努力减肥,而且还和我说起了语音,前一天她可是不愿意和我语音对话的。所以,一切是都是向阳的吧。
同样是昨天,因为图书馆实在太热了,所以我一时兴起在微博上@了它,我的两位兄弟齐力转发,然后我们收到了答复。
这可能也是我们即使一万个讨厌,还是选择留下来,试试,的缘由吧。
“我虽一人独行,但却行走在自己的城市中。”
她说很羡慕这些走出去的人,其实我想告诉她,无论哪一种选择,普普通通、形单影只的我们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的就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这道理都是一样的吧,所以都没所谓,也许一无所有,但接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