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有很多评判和看法(俗称:贴标签)。例如认为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或者纠结努力的人,认为某人是个积极自信有能力的人或者自私虚伪的人等等,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呢?我认为是在事情中逐渐看清自己和他人的。
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与他人一起互动做事的过程中、与社会与文化一起磨合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例如当自己做成某件事时,会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当做成的事情多了,也会增强自己的能力感。在和他人一起互动中,感受到他人的支持与尊重了,会生出关爱感,也就更愿意与他人建立联系,可能也会表现得对待他人更积极主动、更友善和谐。当社会文化提倡男尊女卑,而你的内心却认为应该男女平等时,你的内在自我和社会文化想冲突、自我是矛盾的时候,就很容易把我们的精力消耗在自我挣扎的内耗中。
通过观察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反应,可以看清目前的自我是怎样的。
例如:当老公和我讲他工作上不太顺心的事情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有没有责任,他服务的客户会不会对他不满意,对他有影响。
当女儿和我讲她学校的事情时,我总是会问她,那你那样做,老师怎么说呢?同学怎么看呢?
当我自己做了某件拒绝他人的事时,我总会在心里纠结半天:这样会不会不太好,TA会不会对我有看法?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补救一下?
终于发现,原来根深蒂固在我脑海里的一直都是面子比自己的感觉重要,他人的看法会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我不自信,我喜欢讨好他人,喜欢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自责自己,却忘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和需要。
穿件漂亮衣服,期望被他人看到,得到他人赞赏的评价;
做件事情,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如果没有听到,就会很失落;
明明心里不太愿意,但拒绝了别人,好像就对不起他人,就得罪了他人似的,于是委屈自己,硬着头皮上;
这都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下,把自己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这样做,注定是会经常痛苦的。因为你无法左右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每个人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你无法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这样的内心是空洞的,做人是小心翼翼的,人是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状态的。
我的这种自我就是一种讨好型人格,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之所以会发展成这样的人格,和每个人儿时的经历相关。得到了足够照顾的孩子(例如及时喂奶,哭了会抱,情绪稳定,对孩子充满了爱与关怀等)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对孩子时冷时热、给的关爱时多时少,容易形成非安全型依恋。而非安全型依恋又分两种,一种是不再哭泣不再期待的孩子(反正哭了也没用,父母也不会回应),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一种是哭得更响、黏得更紧得孩子(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回应),会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
那么这三种依恋模式的人会表现出怎样不同的人格呢?安全型依恋的人会对他人比较信任,自己也比较自信,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比较独立、理性、自得其乐(他人都是靠不住的,只能靠自己),但和人相处时总是有距离感,很难对他人敞开心扉,不善于体会自己的情绪,对他人不信任和失望,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患得患失、会过度迎合别人的要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关注。但因为太在意他人,容易丢失自我。
通过测试,我发现自己是混合型依恋模式,兼具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模式。科学家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分布中,安全型只有23%-41%,也就是每10个人中就有一半以上是非安全性依恋,所以我的这个结果也很正常。然而好消息是,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却可以把握自己的未来。
首先,可以多体会自己的身心感受(做瑜伽、做正念冥想、呼吸、运动等都可以),对自己的情绪更清晰。其次,当情绪来临时,能够按一下暂停键(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头脑里稍微思考一下,我的这个情绪来了,到底真的是这件事情有问题,还是这件事情引发了潜意识里的焦虑,促使自己情绪化的表达了对关爱感的需求。(这一部分和“非暴力沟通”里的感受需要相通。)最后还可以多和周围“有帮助的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建立连结,重新积累安全的、有修复性的人际体验。
举个通俗的例子:当孩子考试没考好,你暴跳如雷,对孩子一顿痛骂,那么孩子没考好这个事情究竟触发了你的什么深层需要,也许是你小时候没考好,就会被父母骂,你特别渴望父母的认同,当孩子没考好时,激发了你的焦虑感,你担心孩子会像你一样一事无成,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因此你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的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比如你做的一个报表被老板批评,你感到很伤心,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许是因为从小当事情没做好时就会被父母批评指责,让你经常处于能力感匮乏的状态。当成年后,老板的批评这一事件,又激发了你的这一感受,继而影响了能力感。当你抽离出来,看清这一切后,下次老板再批评你,你就会理解老板是就事论事,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改进就好,而不会上纲上线,进而对自己整个人持怀疑态度。
通过非暴力沟通和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慢慢地觉察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行为中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跳脱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自己表演。好,玩够了,下次请及时喊停,咱们换种方式来玩,试着斩断旧有的模式,换种新的玩法,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好不好?
一天天、一点点、试着慢慢的、慢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