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把事务的存在或者认识分为客观,主观,主体间。
开始人类和客观是直接对话的。好比动物存在于自然界,直接认识自然一样。
但是认知革命之后,主观与主观之间,形成了主体间的“虚构的故事”,比如概念,公式,文化,宗教,货币,国家,等等。
然后主体间的这些“虚构的故事”,影响了人们的主观。
主观之间然后再互相影响,造成人类的文化的发展。
到了现在,人类大部分认知,都是透过主体间的那些“虚拟的概念”。
苹果落地,是万有引力。
人生而即苦。
梵高的画就是好,值钱[强]。
我的车不能比老王的差,等等。
我现在理解的“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与其说佛陀“发现”了人生即苦,不如说他“发明”了苦这个概念。
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但万有引力概念却是“发明”的。
这些都是“主体间”的概念。都属于“虚构的故事”
所以我们生而被主体间的“虚构的故事”包围。
要好好学习,考大学,赚钱,有面子。
出门要擦粉,不然碰上靓仔会被少看几眼。
作者思考的“良质”,我隐约感觉到他是想穿过现象去找本质,想排除“主体间的概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找出“真,善,美”,靠近柏拉图的思想把。
真正哪些是自己“主观”的需要,是真正对客观的认识,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思考的。
我还没完全领会作者表达的意思,以上看法可能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