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里冠以地名的美食店有不少:重庆麻辣烫、淮南牛肉汤、贵州烙饼、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山西刀削面……,只有福建一省在这里占了俩——沙县小吃和老福建馄饨铺,走几个街口,总能找到一家开着。
这家老福建馄饨铺就开在学校西门,过了马路再转个弯,两三步就到了。
不光买馄饨,还有饺子,面条,混着不同的馅料,数数品种也有个十来种。没有和沙县小吃重叠的,或许是为了贯彻“福建人不打福建人吧!”
店面不大,门口靠墙的灶台就占了三分之一,围着灶台两边放了四五张餐桌。店主人是一对夫妻,老板娘的身板略厚,眉目温婉,身上围着个围裙,始终在灶台里转着,动作利索。几号的面,谁的饺子不要香菜,又是哪个点三份打包的,让她估摸着时候,在他快吃完时再下。快下市,闲了,又转个身,从身后柜子上拿下一盘馅,勺一舀,皮一展,掐三下,饺子便利落地归置在盘子里排起队来了,像是她手上有把尺子似的,饺子看起来都一般大小,就算没吃着,瞅一眼也舒服。
人离着店还有几步远,老板中气十足的招呼声——声音扁扁地一口福建普通话已经传到了耳边。到了店门口,瞧见一个光头,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穿一身深色衣服,在店里点单,收拾餐桌。过来是熟客,便问几句近况,客人起身了必定递上一句,谢谢喽,慢走!走的若是女生,要加两个字,谢谢小妹,慢走!初听有些台里台气,熟悉了就不觉得有什么,毕竟浓眉大眼“叛变”的还是少。
这家店开在这儿六七年了,好象没见到两人吵过架,老板亮亮堂堂地出声,老板娘温言细语回着,就怕他们说到兴起,说起了莆田话,你再怎么仔细琢磨,都听不懂一个字。
我到店里经常点的都是杂酱面,面条是窄条的挂面,底下沉了几株青菜,没有什么特别,淋上的肉酱倒是挺多,赤红油亮地卤汁盖在面条上,渐渐淌下去,混在了面汤上,看着就有食欲。
就是有些咸,最初去的几趟,提了几次,淡点!端上来的还是咸了,许是卤汁本就咸,熟了之后再提,老板又改了口风,说是这边的人爱咸,好多客人还说淡了!这明明鬼扯,说淡的估计都是他的老乡。
也记不得究竟去了几次,有几次特意去的,有几次为打发一顿去的。
印象深的一次,那天下着大雨,已经过了饭点,店里已经没有人了。老板两夫妻弄出了几个菜,一个黄豆烧肘子、一个肉沫豆腐、一盘酱牛肉、一碟小菜,还没开吃,看到我来,非要招呼坐下来。
当然要推却,我坐在靠墙的角落,点了一碗面,不停地擦着身上的水渍。过一会儿面上来了,上来还有一盘旁的,老板准备的菜,快有一半在这里了。我客气了几句,正准备动筷,冷不丁,老板一脸歉然地过来说,不好意思,忘了你有痛风,不能吃豆腐。
我都忘了说过这一茬,他却还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