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阅读的第一本红色经典是杨沫的《青春之歌》,那是在1975年从军队退役分配到一家工厂。厂工会设立了一间阅览室(室内有个套间),长条桌上摆放的只有报纸和一些杂志,没有文艺类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套间,发现它是个藏书间,书柜上地上堆满了书,屋内有一种发霉的气味儿,灰尘也厚。我边忍耐着气味儿边翻看着书时,管理员进来发现了我。厉声问道:“你干什么?”
“想看书。”
“不能看!”
“为啥?”
“这些书都是毒草!”“出去吧!到外面看报纸。”管理员语气有些缓和。我迟疑了一下,怏怏地离开了。
一次在朋友家里,几个人见面谈到读书时,我只能扮演聆听者的角色。朋友从床下拖出一个纸箱子,拿出一本书说“这是一本写三十年代青年人生活的小说,你拿回去读一读吧。”
那本书就是《青春之歌》,书已经有些旧了并卷了页角,阅读时也有很多生字。于是,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没日没夜地开始读了。期间,我一直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女学生林道静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我为她的不幸遭遇而同情,为她苦闷、彷徨,寻不到出路而叹息,为她在卢嘉川等革命者的引导下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中而高兴。那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文体结构和语言特色等等我还是处于懵懂状态。后来,随着阅读书籍的广泛和深入,比如孙犁《风云初记》、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杜鹏程《保卫延安》、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德英《苦菜花》、欧阳山《三家巷》、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等等,这些优秀作品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作品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文体结构和语言特色等等有了比较深地认识。在读书笔记上曾写到,我崇拜优秀作家塑造的那些英雄人物,敬仰他(她)们为了中国革命事业,为了国家经济建设而贡献自己的一生,自己的人生道路要以那些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温党的历史,重读红色经典,又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小说《青春之歌》在新文学史上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出路的探讨,比较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叶圣陶《倪焕之》中倪焕之这些寻找出路而不得而苦闷而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来看,杨沫则是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笔下林道静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出路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同民族解放事业始终联系在一起,在此期间,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才能体现出时代的价值。
在探讨红色经典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中,我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反映各个历史时期斗争生活的文学作品,作品时代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这些作品,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巩固和不断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些作品,对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方面,是一种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因此,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红色经典值得人们去阅读它。
(文章图片均选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