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孩子不笨》里,有这样一句话"你爸爸太爱你了,也太不会爱你。"
距离上次看这部影片,已有长达六年的时间了。这次无意间去听讲座,再次回看,却有种依稀旧梦,光影流年的味道。一部好的作品,能被不断的流传下来,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沉淀,经久不衰,很值得我们去观望、赏析的。
每看一遍感受就不一样,那时候我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为父母和学校有太多的不理解,把我们一颗最真诚的心,消磨殆尽。而今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多了份理解,更多了份痛心。
在影片中,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孩子们的心理为主线而展开,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如今,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最关键的学堂,不是把孩子们丢在学校就可以的,不是"你以为式"的爱,就是爱。其实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爱的,这一点无可厚非。
父母总是用你们的方式去爱孩子,但怎么就不知道"倒过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去爱。
就像影片中,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往往最后却堕落、资质平平呢?变成一个"烂苹果",苹果腐坏的道理和孩子们的成长好坏是一样的。
现如今我看到的无论幼稚园还是小学生的这些孩子有的问题:
一、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尤其是幼稚园的孩子,父母的离开就放声大哭,一直粘着老师,啃手指,不说话,一个人站在一旁,总是等待妈妈来接自己回家。)
二、心比较浮躁,行动力强(喜欢用跑的方式,做事没有耐心,一言不合便开打)
三、在纠错时,喜欢顶嘴、多说。(总是用"某某也是这样"或者在纠他人错误时,也跟着说道他人。)
四、责任感不强、自私、懒惰,承受能力弱,(在承担责任时,要求他人也要做,追求所谓的"公平",内心都很弱,抗压能力低。)
五、孤独感与日俱增,对生活充满迷茫。(与父母的话题对不上口,生活非常无聊,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
其实这些都有原因,有些也可以解决。
安全感:是一种很暖,触动到心里的感觉。所谓的安全感给予,不是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孩子身边就有了,就给了她们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安抚,比如在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这个时间点就要做好安抚,多抱抱(用你的左心贴孩子的左心,脸颊贴在一起)
孩子,多在孩子耳边说"我爱你"。
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们的思维都很前卫。如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他在幼稚园每天到了吃饭时间,便一个人坐在那里荡秋千,不吃饭,一直荡呀荡。
你可知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又在想什么?
因为只要每次他坐在秋千上,妈妈就会来接他了,他也不知道要多久,就一直在那里等,这就是孩子的思维,他在用他的思维方式跟我们表达。
在赶时间上班时,不要悄悄地走开,要跟孩子道别,告诉他你什么时间就会回来。当孩子还是一直粘着你,不要展现出一副想拜托他的样子,孩子的心是能感受到的。
总之要有方法,多一份心,学会"观心"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躁心,受环境影响,愈加严重。如何去磨躁心,就是多读经典书籍,反复地读,读到千百遍,做到"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责任心、自私、懒惰,就让孩子们多做家务,做家务是让一个孩子快速成长的好方法,这也是经过研究的。每天就给他一个任务,日复一日,观察孩子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在做事中去思考。
孤独、无聊、迷茫
父母总是说不要这个,不要那样,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总是唠叨、批评。如影片中"孩子看到爸爸的电脑坏了,第二天一早偷偷把电脑修好,怀着高兴地心情,把电脑拿到爸爸公司,帮爸爸解决了难题,争取到公司案子,然而爸爸却指责大儿子把电脑弄坏了,说大儿子整天不好好学习,还不赶快上课。
在那个场景,我看到了大儿子那种低落、无奈的表情。
小儿子积攒500块钱,就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来观看他的演出。但他用尽所有的力量去积攒(卖掉他最喜欢的玩具,中午不吃饭),可最后还是没能凑齐,他采取了拿阿姨的钱。
孩子就是这么一步步的被误解、被忽视,总是被父母,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你怎么又这样,这样一声声的问责中迷失。少了份赞扬,多了份焦急。过少的关注孩子的内心,过少的平心静气,不会分析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孩子是最会表达的,只是你不懂,只是你们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想孩子。
爱孩子就多陪陪他,多抱抱他,多赞扬他。
多让孩子做家务事,不要总嫌他们麻烦。
多让孩子自理,多让他自己选择。
愿天下父母共同努力,愿每个孩子都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