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就如月在当空,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 ——王小波
大一的时候,我总觉得应该跟所有的室友成为好朋友。所以,宿舍的所有集体活动我都会参加,每次吃饭也都一定会主动在食堂搜索到她们的位置,然后坐在一起。唯恐被落下。如果有哪一天的集体活动,她们“不小心遗忘了我”,那一天或者至少那一瞬间的我便会十分失落。
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即使和别人并肩同行,但我们如若不能彼此为伴,事实上还是孤身一人。心灵依旧独行。
不同于小说里的各种勾心斗角,争吵矛盾,我逐渐疏远她们是由于在日常的相处中逐渐体验到我们终究不是一样的人。兴趣不同,真的不必强融。明明兴趣爱好完全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却硬要强行捆绑在一起真的是一件再痛苦不过的事情了。
记得有一次当当活动,一次性买了12本书,刚好室友那时都在宿舍,被她们看到了。在这次之前,我买书都是静悄悄的,因为知道室友们不会把钱花在这方面,不想显得不合群。这时,有一位室友说了句:“××真有钱啊,她又买了好多书”。由此引发宿舍一番关于金钱观的讨论。
默默的听了几位室友的言论后,我在内心深处默默的下定决心:我要脱离这个团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件事又没什么关系,是我小题大作,太敏感了。其实是因为这件事吗?当然不是。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大脑会用最直接感受告诉自己,此人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深交的对象。在这个团体中自己是开心比较多,亦或压抑更多。明显的,在宿舍这个团体中,我的感受更倾向于后者。如果有人在小团体中的感受跟我一样,我会建议她趁早离开。
在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人觉得假期就该宅在宿舍煲剧睡大觉,有人却觉得偶尔户外才能感受生命美好;有人会为了省钱而跑到几公里外的超市购买各种用品,有人却会觉得逛附近的超市省时省力性价比更高;有人喜欢在独立书店呆上一下午甚至一天,有人却会觉得这种行为很“文艺女青年”...
步调永远不在一致,少数的那个如果硬要跟随多数,只会把自己变得很空虚,很痛苦。这种人群中的孤单着实可怕。因为内心深明,除非不做自己,不然真的无法融入她们。
所以谁做错了吗?都没有!错的是明知是不同底质的个体,却强行因为“合群”捆绑在一起的我们。
因为宿舍分配这样的随机事件,就强行把自己跟室友捆绑在一起,真的很没有必要。室友不是非得成为好朋友不可,也可以是各自独立或许偶尔还能互助的存在。
在脱离宿舍这个群体之前,为了不被落下和要合群的恐慌,我经常强迫自己参加她们那些我原本就不感兴趣的活动。每次都弄得自己落寞疲惫。其实这样牺牲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时间,只能换来内心焦虑的行为,真的愚不可及。离开这个团体之后,我又重新开始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
再也不会为了合群,而跑几公里去逛超市;再也不会为了合群,而在阳光明媚的周日躺在床上百无聊赖...想做什么事,我就自己去做。不跟她们去逛超市的晚上,我可能在教育机构上班,也可能在操场跑步,或者安安静静的在宿舍听着喜欢的歌曲;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可能在书店里当书虫,也可能在户外乱走乱拍,也可能为了某种美食约上能彼此理解的朋友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孤单,但是绝对不孤独。
因为能够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