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板块的第一天,我和孩子们正念着《数角歌》,禾禾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三只眼睛十条腿,一条尾巴甩呀甩?”说是从四年级学来的谜语。这到底是什么?孩子们把能想到的人与动物都仔仔细细数了一圈,兔子是1-2-3-4, 公鸡是1-2……
一年级孩子对于数的认识,还处在具象和实物数数的阶段,这个阶段基于身体活动和实物操作的体验足够充分,孩子们才能够将“万物皆数”的概念根植于心,并发展出对“数量守恒”的确信,对模式的敏感和对秩序的追求。
举例来说,在桌上摆一堆石子,小孩子一开始认识数,会一颗一颗点着数过去,数着数着,可能会跳数(……7、8、9、11……),也可能会漏数。如果把同样一堆石子打乱,他可能会重新数一遍,才会报告有多少个。只有尝试了足够多次,不同的图形,不同的排列组合……孩子们才能从具象表征中真正抽提出不变的“数”。
这个从经验到抽象的过程,在自然数的认识时,很容易被忽略或太快就跳过去了——因为自然数实在是太常见了,孩子们可以通过机械唱数或是笔算练习,很快记住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数学事实”。但守恒观念和一一对应概念的建立,才是数的认识的根本。将来到分数学习或是代数学习时,无法单纯依赖于直观经验,前期建立的数学思维是否牢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身体活动中认识数
基于以上认识,一年级上学期第一个数学板块“数字的品质”,我们通过数形结合,重点学习了1-12的数字模式、特质以及书写。第二个数学板块引入“四则运算的图景与符号”,孩子们初步感受运算关系以及数量的变化(数可能会通过积累而变多,通过分享而变少,经由生长而倍增,均分来分配,等等),在变与不变中认识数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下学期的第一个数学板块,我们还是从“数的认识”开始,把数数和实物、和运动过程联系起来,帮助孩子流利唱数的同时,从内在里建立数的观念。这期间大量的身体游戏和数数练习包括:
1. 晨练跳绳和沙包抛接,多样化的数数练习。
比如,两人一组钻水帘洞跑8字回到队尾,每次过两人就报2-4-6-8……一直到100。目前问渠班孩子是单数,每次到队尾还要交换伙伴,孩子们跑动起来已经很快了,还是有点倒不过来(人还是不够多呀)。
再比如,通过数数或歌谣找到冲绳和跳绳的节奏,一开始我来规定进去以后跳几个,慢慢的,让每个孩子自己来设定一个目标,所有孩子帮忙数着跳了几个。
沙包抛接有单个人的数字歌谣:“一抛沙包二拍手,三拍肩膀四摸头,五转圈圈六换手,七上八下九前后,(十)实实在在背着走。”或是 “樱桃树,弯弯腰,樱桃熟了摇一摇,你一颗,我一颗,留下几颗喂小鸟。”也有两人对抛沙包计数,看最多能多少个回合不掉,类似这样的计数练习。
2. 教室里的跳格子游戏,爬山的时候数台阶等等。
我们周五爬山时,爬长梯一路数到800多级台阶,每到整10的时候,台阶上就会有数字标记,我们于是我们爬到整十就会大声报一下数,再继续往上走十级,真是在大山里天然的“数字合唱”!孩子们爬起来可带劲了。难得睿睿和果果都惦记上这长梯了,一再表示还想再去爬。
3. 晨圈中的节奏数数
2、3、4、5的节奏,顺着数、倒着数,集体数,接龙数。一开始都是从0往上数,渐渐的,从任意一个数字开始数(手指和脚步同时数,内蕴着加法和减法)。
在这个“身体数数”的过程中,形成的记忆是内隐的(intrinsic)、深刻的,对于数的模式和秩序产生敏感,而不只是用头脑来机械记忆一些外显(extrinsic)的概念和知识。
数轴:基数与序数
我们去爬山的时候,一级级上台阶,走了10步,上了第10级台阶。基数和序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0到10依次排布在一条直线上,就构成了数轴的雏形。孩子们能够自然感受基数和序数之间的联系,从序数推基数,从基数推序数。
我想带孩子们做一个类似“数字阶梯”的蒙氏教具。我用超轻黏土揉成小团,在黑板上“排兵布阵”,小山很自觉地就说出:“一号将军有一个兵,二号将军有两个兵,三号将军有三个兵……这样一直排下来。” 好极了,就这么办!我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做成小球,依次排列,然后故意玩了个蒙眼猜谜游戏,对孩子们说:“国王非常熟悉他的兵,只要摸一摸就能知道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看着我闭着眼睛摸了一路下来,数着是6个兵,3的倍数,报出来是蓝色的!他们很快就把第几列是对应什么颜色的兵给记下来了,纷纷表示要上来猜。腾腾走上讲台,不是像我一样去数这一列兵的个数,而是顺着一横排走回去,看看这是第几列。孩子们的想法比我更简单直接呢!蒙着眼睛依靠触觉来数数,能够更有意识的去感受这些小圆点在空间中的排布。
接下来大家兴致勃勃地分三人小组来做这样一个教具,这个过程 中复习了数字的书写,空间几何排列,建立基数与序数的对应。有趣的是,每个小组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有的是三个人各分一组颜色的黏土,包产到户,事先算好每种颜色要做多少个小球;有的是流线作业,一个负责搓球,一个负责写数字,一个负责把小球粘到卡纸上对应的位置……在齐心协力的合作基础上,每一组的作品都很工整有序。
随后我们用修台阶、跳格子等各种方式去感受数轴上自然数的排列。我尝试着在数的体验基础上引入算式,加法就是从第几级台阶往上走几步,减法就是往回走几步。孩子们分组用“巨人步”、“宝宝步”“双脚跳”“接龙上山”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体验在数轴上“走数”(我们这个阶段并不用“数轴”这样的数学术语,而是用“去爬尖尖山”来给这个上上下下的运动过程赋予图景意义)。
从具象到图式到算式
当我们把这部分体验总结到主课本上时,同一项工作对不同孩子的挑战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孩子是在复习数字的书写,建立空间的布局和秩序感(动作和表达的有序性也是思维有序性的基础),另一部分孩子则是在符号化的运算图式上还比较迷糊。问他要走多少步到山顶能说清楚,但要用数轴图式或是算式来表达,则有些犯晕。
这期间七年级的墨墨到我们班来串门,欣赏一年级孩子的工作,她问我孩子们在学什么。我说:“数轴上的加减法。”她惊讶的说:“我们也在学数轴,不过是有理数的加减法。” 可不是吗?当孩子们在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回到同一主题,体验越来越深入,该有多美!
同时我也在琢磨:现阶段引入数轴或算式,是不是还是太快了?之前我们在数学教研的时候,会反思华德福低年级的操作性活动很多,但对算式以及数学语言的操练太少了,以至于孩子们会解题不会列式,到高年级在抽象思考上也还是会遇到困难。尽管我已经很有意识地去做这部分概念建构工作了,也还是不确定孩子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从具象经验到数学概念了。
班上也有三四个孩子特别喜欢写算式,或是让我考他们算式——几加几等于几、甚至几乘几等于几之类的。或许是家里老二的缘故,早早就接触了一些“高级”的数学事实,但对于算式的含义也是不甚了了的。在春天集市上看孩子数钱就很有意思,比如,有三个一元的硬币和一张五块钱,一个孩子会挨个数“1、2、3”,再加上一张5块钱,他也是挨个数五个数上去:“4、5、6、7、8。”
我认为这个阶段是不可跨越的,没数够的孩子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有机会去反复的排列、数数、确认;数学思维已经萌芽、能够做抽象符号运算的孩子,也要通过多样化的数字排列模式,给他更丰富的体验,从而“活化”数字的图景,体会到数学的“精确”和“美”。
由此,一年级下学期在数学上的教学目标,绝不是简单的从“十以内加减法”,拓展到“二十以内”甚至“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而是要帮助孩子打通从生活经验和实物操作、到数学语言的表达、再到图式和算式的整条通路。数学思维的建构初期,要有操作(动作),要有表达(说出来),要有大量的重复和练习,孩子们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语言。
在玩中学
“好奇”和“好胜”是孩童的天性,也是在玩耍中能够不断去主动练习,探索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在数学板块除了课上一些常规练习,比如数的重组和拆分(数字树和T型图),也设计了一些棋牌类游戏,来鼓励孩子们带到课下,带到家里去玩。
比如,扑克牌的“钓鱼”(凑十)游戏,孩子们很快从一次钓一条鱼(类似4+6),进展为同时钓好几条鱼(类似1+2+3+4)。
我们一起画扑克牌,尝试不同点数的排列方式;用双色牌来表示数的不同组合。
之后我们还用“巨人扑克牌”(数字从1到20)来比大小,有的孩子还从凑十游戏得到启发,开始玩“凑20”的钓鱼游戏。
“跳棋”和“五子棋”也还是午休时很受欢迎的游戏,孩子们从中发现很多对称模式,一次能够看到不止一步两步,甚至好几步棋。
还有的孩子喜欢拼搭,用积木和磁力棒,搭出立体稳固、非常对称的结构来。
这些都是非常棒的“从做中学”、“在玩中学”。
-----
3月底开始的“音语舞”课程,借助音乐和律动,能够很好地支持到孩子们的空间意识发展和秩序感的提高。此外,我们美美的生活课,日常带着孩子们做一些归类、整理的工作,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秩序感和条理性。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呀!
所以,多带着孩子们享受工作,享受数学之美吧。
(ps. : 一开头禾禾出的谜语有人想出来是什么答案了吗?请在留言区答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