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9月到如今,我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习了9个月有多了,从Butler图书馆遥望哥大的标志性建筑女神雕像,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就要离开,一瞬间感慨万分。想在学校走走,拍下一些可以以后回味的地点,却发现,单单在Butler的图书馆中,我就留下了多的数不清的回忆。
深夜两点坐在宽敞的单人自习桌为明天要交的作业赶得焦头烂额,肩膀被轻轻地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同样熬得双眼通红的朋友拿着作业和我讨论题目;坐在公共自习桌,旁边的ABC小哥小心翼翼地递过来一张练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兴高采烈”,“措手不及”这些成语,问我能不能教他怎么读;上的很难的一门课期中考试基本上没做出来多少,又因为在一门课上和英国助教小哥产生了一些误会,晚上偷偷地躲在图书馆的楼梯里哭着打电话回家。太多太多的回忆,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回味,觉得那一幕幕都如此难以复制地珍贵。
我还记得上学期上了一门计量经济学,对于在广外这样一个文科色彩浓重的学校读了两年书的我来说无疑是很难把握的。麻省理工数学系毕业的教授,看起来是个金发碧眼的大帅哥,但是讲起课来,那简直比国内的老教授们都要难懂。于是在一脸茫然地上完了前两周的课之后,我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和一起上课的也是来访问学习的小伙伴们三个人组成了“计量大丽花小分队”,每天早上上完课就匆匆在学校门口买了三菜盒饭,坐在教学楼前的椅子上边吃边讨论题目,吃完,题目也讨论完,于是三个人有说有笑地去交作业。
在哥大,每门课都会有一位或者几位助教,助教一般是在读的Ph.D.学生和少数上过这门课成绩优异的大四学生。助教每个星期都会有习题课和办公时间,习题课上会就教授上课讲过的知识点进行补,办公时间就会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当然我见过很牛的同学不去习题课也能保持领先的成绩,但是在哥大,上完课并不等于这门课这星期就完了,还要去习题课和办公时间把自己没懂的地方搞懂。
大家不禁想问,难道国外大学的学霸们学习积极性真的这么高吗?其实不然,哥大的课程负担是美国大学里最重的,最重的,最重的!没有之一!之前和国内的朋友诉苦说别看我在哥大一学期只上四门课好像很轻松很多时间出去浪,真的完全是假象!每门课每周的作业不多,六道大题,但是每道大题十几个小问也是够呛的。
这边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不允许有所谓“混”的学生。低年级的课作业简单但量大,高年级的课作业量少但要绞尽脑汁想。就像“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是哥大经济学生的必修课,不难但是每个星期起码要花6小时做题,又比如“高级宏观经济学”是专门开给考虑读经济Ph. D. 的高年级本科生的准备课程,这门课每星期作业只有一道,但是教授会从某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的论文中出题,常常是几个人好几个晚上绞尽脑汁都没有想出答案,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助教或者教授。
课程的考核也是设计得让学生一学期不能“混”。绝大多数课程评分的权重都是平时作业25%,期中考试35%,期末考试40%。当我得知每星期都有作业而且每次作业都要上交并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教授不会迁就学生,作业不会做并不会体谅你,因为你是来这里学习的,不是玩的。
当然学生每年交30万的学费也不愿意因为作业做不出来而跪了这门课呀。所以在这边不会看到作业不会做的同学放弃,而是去教授的办公室和教授讨论,或者去助教的习题课,拼了命把这些问题搞懂。
我还记得当时学“多重共线性”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一直学不会,作业也做不出来。那个星期我算是知道了所有助教的办公时间,吃完饭没事做去助教的办公时间,上完课没事做去助教的办公时间,和作业相顾无言半小时没事做去助教的办公时间。这边的助教人真的超级好,因为都是学生,所以很了解这个知识点令人疑惑的部分是什么,也会很体谅解释一次但还是不懂的学生。
助教里有首尔大学物理系毕业来哥大全额奖学金读计量经济学博士的小哥,也有在清华大学念了一年转学来哥大的在读生。而我属于是对新知识反应没那么快的学习模式,所以我几乎每个习题课都会去,所以很快就和助教们混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说完在哥大紧张的学习生活,再讲讲在纽约生活的感受吧。刚来纽约的时候,买什么东西都要先把标价从美元换回人民币,然后惊叹:啊,在这里买一个回国都能买六个了呢,然后默默地心疼了一下自己的钱包后,还是买下了。。。
虽然纽约的物价很贵,但是既然来到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就狠下心来体验一次好了。人们都说,纽约才是哥大学生真正的校园,这句话倒是不假。刚来到纽约的时候就把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博物馆奇妙夜》的拍摄地——自然历史博物馆都逛了一遍,因为哥大学生证免门票,所以剩下了一百多美元的门票呢。
纽约一共有83个博物馆,把这些“不得不去”的博物馆都去过之后,我又开始探索一些小众的博物馆,像建在废弃地铁站里的交通运输博物馆,充满宗教色彩的藏族文化博物馆以及可以让你亲身体验制作电影的电影历史博物馆。
在这些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着装精美得体的退休老人,可以看到带着鸭舌帽抱着画板写生的学生,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市民,可能周末了小两口来约会,可能孩子放学了带着家长来玩,也可能只是单纯是因为工作太累了来放松心情。纽约的博物馆,每一个都可以给你惊喜。
除了博物馆,百老汇的音乐剧也是每个生活在纽约的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每到晚上,人们就会换上得体的衣服,聚集在时代广场附近大大小小的剧院里,买一杯鸡尾酒,花上三小时享受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在纽约生活了九个月我也看了零零总总10部音乐剧和话剧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看一部”A View From the Bridge” 的话剧,男主有Russell Tovey! 颤抖吧!然后买到的票是在舞台上的两边,简直距离近的就像是坐进了话剧里。
纽约是一个特别崇尚自由的城市,没有人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没有人会随便对别人评头论足。在纽约的街头,你可以看到寒冬中只穿着内裤在时代广场弹唱的大叔,也可以看到头发五颜六色的朋克青年,时不时还会看到狂热的信仰分子慷慨激昂地演讲。
但是纽约人似乎都很有默契地遵循着一个原则——“mind your own business”。只要没有干扰到自己,别人干什么都与我无关。这看似冷漠的态度恰恰反映了纽约作为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
在哥大访问学习的经历是如此难忘,还记得有一次和基友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感慨:“我今天突然在图书馆做着做着作业就忍不住哭了,眼泪都止不住,对面的美国姐姐还问我are you ok?
之前我还特难理解这种突然间就哭出来的人,但我现在理解了。”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我们都懂啊, 当熬过了异国他乡的孤独,熬过了繁重课程的痛苦,有时还是会很心疼自己的,但是work hard, play harder,再苦再累一场百老汇的音乐剧足以让我come to life again.
再有两星期就要离开这间学校,离开这座城市,可是我想,在这里留下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以后一定会时常想起吧,毕竟谁的留学不难忘呢。
本期作者
尚智功 Jackie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国贸创新班
大三期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换学习
如需转载请与管理员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