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位于长江著名的荆江两岸,长江九曲回肠流经之地,流域江段89公里。
据《元和郡县志》記载,"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
《资治通鉴》孙宗鉴曰,"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岗陵之阻,过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清代乾隆丙辰巜石首县志》記载,"自荆而下,至县,始有山突出,山多石,名石首山",又载"石首山距县城西北,两面俱临大江,其山皆有石至巅,故名"。
同治丙寅巜石首县志》記载,"石首东通卾州,西连归峡,南贯洞庭,北连汉沔,直荆楚要冲地也,县以上数十里无山,至此,北口滨乃有群峦突出于平衍之中,巍峨磅礴,环绕如画"。
据以上各朝代巜县志》記载,家乡取名石首,是因先有石首山之名,后有石首县治依山而得名。石首,座落在长江边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城。
七月,又是一年的汛期到了,来到千年古刹东岳寺,登临寺院财神殿,凭栏俯瞰,长江直流而下,江水已漫过因长江崩岸而淤起的洲滩,远远看去,水天一色。想起二十多年前,淤滩还是宽宽而又波浪涛涛的江面,是长江九曲回肠的回湾,河对岸是向家洲,长江回绕形成的河湾之畔,村里住着百来口人,田里的庄稼郁郁葱䓤,每到傍晚每家每户炊烟四起,烟雾缭绕,与其江面的暮雾自然交融,有着烟云渺渺,霞光染江欧,江滩飞芦花,百舸争流的优美自然景色。如今向家洲因崩岸早已不在,村民也迁移到他乡安置。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放眼望去,长江九曲回肠肉眼早已不见,而是直流而下。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是一句广泛流传的民间谚语,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穿越到古代,据说家乡在长江边上紧靠两座山,两座山还相邻,一个叫石首山,一个叫砚盘山。两山之间曾经有一条长江峡口,石首山置于江中,长江之水波浪滔天,水石相搏,形成深深旋流,极其凶险。
在宋朝时,新上任有个县令,见独立于江中的石首山与砚盘山之间隔着峡谷,老百姓来往极不方便,而且,每到汛期,更是洪水滔天,给两岸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害。于是,决定修筑一道大堤,把石首山与砚盘山连接起来,拦截汹涌澎湃的江水,阻挡洪涝灾害的发生。
这个县令在枯水季节,征集民工,移山填峡,拦截江水。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使峡谷变成了平地,修筑了150米长的干堤,将石首山与砚盘山连成了一体,使两山之间形成月弓形的回湾,此堤导江水绕石首山西北曲流而下。这也成为家乡第一座防洪大堤。
三十里河东,四十年河西。长江在家乡九曲回肠,形成蜿蜒型河道,流经城区万石成湾。清朝乾隆年间江堤崩溃,城区坍入江水,县衙被迫迁址,洪水退回,从此城区就有了山底湖、陈家湖、牌楼堰、廖家潭、蔡家潭、涎兜湖、沙湖等湖潭点缀内外,使城区山明水秀,美不胜收。
时间又回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荆州地区在长江流域两岸全线修筑荆江防洪大堤,选中海拔62米的石首山开山取石,将石首山夷为平地,仅剩遗迹。如今平地上重修了因战乱焚毁的千年古剎东岳寺。二十世纪末,长江多处发生崩岸,最大一次崩岸位于长江石首段向家洲与古长堤之间,崩长约1250米,最大崩宽40米,崩塌面积约3万平方米,向家洲不到一年,就不复存在,仅留一个滩头竖立在那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汛期,洪水多大,再也没有把那个滩头冲塌,如似见证历史。
崩岸将长江九曲回肠流域改道为直流而下。又经过数年,浪里淘沙,宽宽的江面渐渐被泥沙淤积成滩。
长江两岸为什么会发生崩岸,专家如此说,由于地质条件先天不足,河势局部不稳定,加上三峡清水下泄,导致崩岸发生。
民间却又如此说,据说紧靠长江边上的两座山,石首山和砚盘山实际上是盘在江边上的两条龙,而且是一公一母,蓄洪开山釆石毁了它们的身躯,经过数十年的修炼成仙后报复人类行为。
无论怎么说,总之是印证了那今古流芳的民间谚语,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过去,家乡虽说是一个小城,但地理位置独特,濒临长江,既是黄金水道港口,又是大江南北必经之囗,水流湍急,坡陡岸高,行人畏途。如今,江滩变形,河床升高,江水直流而下,水路转危而安,再也看不到水急漩流的长江之水的画面,的确感叹世事变化无常,而倍加珍惜大自然,保护好自然环境。
(资料取材于[石首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