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和内文皆为原创
◎ 故事
小白兔和爸爸心結。
爸爸因为猩猩老板脾气特别坏,时常把猩猩造成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发泄在小白兔身上。
考试没考九十分,爸爸会斥责她:「怎么这么粗心,连那么简单的题目都写错。」
拔萝卜弄坏了几根,爸爸会指责她:「我工作都那么累了,妳不过一个礼拜拔一次萝卜,还要给我添乱!」
小白兔越来越不快乐,闺蜜们都忙着准备考试,她不好打扰。身边能够说话的朋友,就剩下在读森林大学的邻居,刺猬哥哥。
刺猬哥哥常常给小白兔送她喜欢的蛋糕,骑电瓶车带她四处转转,就连人生的第一瓶啤酒都是和刺猬哥哥喝的。
刺猬哥哥就像小白兔生活的救星,而他也乐于扮演这个角色。
可是最近和父亲离婚的妈妈比较常联系,她更喜欢妈妈的安慰,也因此比较少找刺猬哥哥。
有天偶然在楼梯口遇到刺猬哥哥,刺猬哥哥既愤怒又怜惜的纠缠小白兔,不断对她说:「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小白兔觉得刺猬哥哥的态度,让她很有压力。
◎ 心理
§拯救者的谎言
心理学博士施密特(Victoria Lynn Schmidt)在著作《经典人物原型45种》(45 Masters Characters)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许多脚本的人物性格。这个分析当中也谈到了拯救者。
拯救者就像养育者、妇女之友或救世主,一旦超越了他们对自身的现实认知,很可能产生所谓的「救世主情结」。
救世主情节在现今的英雄电影中很常见,这种情结给予一个人强大的自恋幻想,面对他人的苦难,自许「只有我能解决这项问题」。
某种程度的自恋,能够让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拿出更强的企图心,毫不畏惧。
因为这种自恋使他超越世俗的认知框架,就像当乔布斯试图研发全触屏的手机,一般工程师可能想的是「不可能」,而他则相信「有可能」。
然而,妄想拯救所有人的企图,会让养育者,一位称职的母亲变成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一位妇女之友,从蓝粉知己变成引诱妇女犯罪的花花公子;让救世主变成惩罚者,好比希特勒之类的独裁者,用屠杀作为壮大自己的手段。
拯救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一种与施压者不同的控制,但这种控制同样使受害者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并没有在拯救者的「保护」下得到尊重,他们只是拯救者的附庸。
就像在新闻中,我们看见某些帮弱势团体发声的慈善家,他们救助的对象站在他们身边,就像他们手中的奖杯。
他们站在镜头的中央,嘴里说:「我做的一切微不足道。」行为却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做了好事。
§拆穿拯救者的谎言
心理咨询专家,马里兰大学教授希尔(Clara E. Hill)在著名的研究著作《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Helping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书中阐释:
助人的基本意义的就是「提供协助」;
助人者是协助者,在过程中引导来者做改变的历程、而「来谈者自己决定改变什么、何时以及如何改变」。
有效的助人是让来谈者通过咨询师的协助,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的功能,就像「儿童有天会长大,离开双亲,有天来谈者也要离开助人者」。
反之,那些戴着假面具的拯救者,通常具有下列特征:
1. 缺乏真实的关切,经常拿出自以为是的理解与付出
不称职的助人者,会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拯救者。
要知道一个人是否是不健康的拯救者,可以通过他对受帮助者的认识与理解。
这种理解是对一个人无条件的关注,就像卡尔.罗哲思所说,更多的倾听,而不试着过份介入,在彻底了解之前,就妄想改变对方。
2. 无法接受受害者变得更坚强,并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受害者
不称职的拯救者,以拯救为生活的目的,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架构在受害者身上。
就像某些父母,他们没办法接受孩子的离去。所以孩子如果能保持脆弱,拯救者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当一个人无法面对受害者走出困境,而是用宠溺等方式满足受害者的需要,这种拯救其实是一种操控。
3. 拒绝自己被拯救
不健康的拯救者还有一种特性,就是无法接受自己被他人拯救。
这就好像一个人坚持西医比中医好,但他自己不愿意接受西医治疗,进而出现自我矛盾的倾向。
当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要帮你,但他自己却总是拒绝他人帮助,很可能他并不是真正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正的互助,而是需要从帮助他人中获得更多的自我关注与满足。
换句话说,他无法接受自己成为配角。
§结语:拯救者转变为教练
教练是充满智慧的角色,他可能身体很衰老,但有一双犀利的目光,帮助学员了解自身不足,通过合宜的方式改善自我,让他们各自在生命的赛场上发光发热。
生命圆融的教练,他同样能够帮助他人,但他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且往往更有耐心去等待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之旅中开花。
因此教练更像是沉默的守护者,你偶尔会忽略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并未消失,而是化为我们内心最厚实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