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色,莫兰迪的瓶罐碟盘,大家都不陌生。
高级感,低欲望,极简主义,确实是疲于奔命现代人的心之所向。
上海有莫兰迪的展了,外滩久事美术馆,顶着四十度的高温,我奔赴之。
看展就像是读一本书,前因后果总归有的,比如我才知道莫兰迪是博洛尼亚人,而且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
对博洛尼亚的最初印象就是番茄肉酱面,吃货的天堂,后面知道了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对了,博洛尼亚的拱廊很经典,附笔者11年前的旅拍。
莫兰迪则是性淡喜静的。
所以莫兰迪和他的作品是一致的,人画合一。“his depictions of these objects conveyed a sense of Morandi’s personality, monastic habits, and Italian surroundings”,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画工和莫兰迪对美的创造,他的人格也在画中,还有意大利。
意大利和莫兰迪也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家不是兀自长出来的,艺术家自有滋养他的风土和文化。莫兰迪的画室一个在博洛尼亚的家中,一个在40多公里外的山城Grizzana。莫兰迪的风景画都出自于这两处居所的视野,博洛尼亚的窗外楼挨着楼,Grizzana为莫兰迪提供的则是美丽的亚平宁山景。如今在Grizzana有新修的莫兰迪中心,他画中的风景依然。
说回莫兰迪的画室,在参观了画家的工作室后,历史学家约翰·雷瓦尔德说:“没有天窗,没有巨大的远景;一个中产阶级公寓的普通房间,被两扇普通窗户照亮。”
朴素如莫兰迪,他或许是不在意,或许是刻意为之?在今天查资料之前我真没想到莫兰迪是“苦修”派的,有人唤他“僧侣画家”,嗯,莫兰迪一生未婚,也没有爱情记录。
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莫兰迪画上的署名,不龙飞凤舞,笔体甚至有些清瘦之感。回来我又搜了下他的签名,油画上的相对质朴些,铅笔的签名没有特殊感觉,但是和这几位画家(毕加索、夏加尔、莫奈、马蒂斯)比一比,还是有些许差别的,绝不张扬。
莫兰迪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独成一派,他虽然画静物,写实,但实际上“现代”得很。莫兰迪曾多次谈论道:“我认为没有什么比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更抽象、更超现实。”看那些瓶瓶罐罐,看他的风景画,他对色彩和光线的处理,可以说和现实是忽近又忽远。
进入久事这场展览,首先看到的是莫兰迪的这段话——“一个人可以环游世界却一无所获。其实大可不必为了认知去观看很多事物,但请细观你之所见。”
执行策展人马真正说:“并非宏大才触及无限宇宙,静谧之中亦可聆听万物乐章。”
除却艺术的美,莫兰迪在人生哲学上确实可以给我们好好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