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这篇写的比散乱,一些地方可能只有我知道怎么回事,给简友造成阅读障碍表示很抱歉,但我不想改了,也没能力改了,捂脸…日更完成比质量更重要,所以我就厚脸皮公开发布了…
我们无条件支持的是孩子内在需求和想法,但是孩子认知有限考虑的不够全面,导致行为有些不妥,这里才是我们干预的。
有些宝妈说我做不到,我要做真实的自己等,这其实也是没有区分孩子行为与内在。
孩子想玩游戏放松可以吗?可以的。因为放松什么都不做,那就是不可以。
我们要确定孩子真的什么也不做吗?有的孩子是安排节后再写,有的孩子在电脑上学习,有的孩子一边玩一边写等等。
很多时候是我们太关注行为而忽略了内在需求才导致矛盾加深。因为关注行为:作业还没做,玩什么玩!别玩了,有脸放松吗?
关注行为忽略孩子要放松的需求,孩子就会火了,什么意思!我活该就是个机器?!不能休息不能放松?
如果你是无条件接纳理解孩子需求为前提就不一样了:累了放松休息会儿,有空了再把作业写上,虽然孩子会烦,但是他不会委屈甚至愤怒,他烦的是作业如何调整。
做真实的父母,是我们行为上做不到,找不到好的办法去引导孩子爱上另一件事,并不是说做个真实的父母,就不要无条件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求。
孩子想买100万的玩具需求是可以的,真实的父母是承认自己不愿意买,或者没钱而不是说因为自己真实我就不要买去否定孩子的需求,比如买什么买,你好意思吗?100万!你他妈真敢想呀!吃了我得了!卖了我都不够你塞牙的呢!哼!
有宝妈问:孩子买面包,面包好贵,妈妈觉得最多只能买五十元,超过五十了会心疼(不是买不起只是不舍得),问这算是真实吧?
老师答:做真实的父母是真的遇到了自己的瓶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到底是500还是5块?不要总在小事上跟孩子过不去。换句话说'不要拿做真实父母'来限制孩子(故意说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真实父母是我真的接受不了,先是坦然自己舍不得50元,让孩子知道我们在意5块钱50块钱,这都没关系……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难受,最后又妥协买了,这样对不对呢?(我干过好多次这样的事)
这种情况,可以说我是心疼钱,但是我更心疼你。这个就是真实的。
这样的真实或者说之前的界限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关照。
反而我们不敢放手去做:哎呀5块钱为难孩子不好吧…自己纠结半天,然后算了算了,买吧!这样孩子又不知道咱们底线在哪。下次还拿个500的玩具,你就憋不住发火了。让孩子瞎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上次不是可以吗?怎么这次就不可以了呢
为什么我们要分清自己到底无条件接纳着什么,不接纳的又是什么?
因为这样你才能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又不让孩子觉得委屈或者愤怒。
就像我接受不了孩子先玩游戏再写作业,看到他哭又心疼,真实的父母会这样说:我想你先写作业,可看到你哭了,我又心疼你了……
真实妈妈是随时可以流动变化的。我承认我有自己局限,我也承认我在为了你不断的突破局限。
那些不敢开口拒绝孩子或者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更多的是因为一开口说出来的都是否定。这个才是我们的症结,就卡这里了。
总结:第一层楼,让孩子感觉到被父母全然爱着和支持着。他的感受想法需求被看见被认可被接纳,比如不想刷牙不想洗脸不想做作业,这个需求是很正常的。这里对应的就是咱们今天说的需要家长无条件支持的环节。
感受爱这里需要的理论支持就是了解各种阶段的儿童心理需求和发展。
你越了解越能无条件理解孩子。
第二层楼,在感受爱的基础上'学独立'
刚才我们说了孩子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者智慧不足,这里就需要我们无痕引导。
学独立这里需要支持的理论就是各种实操技巧,比如彩虹屁(鼓励夸奖)无痕引导等等。
第三层:感受爱+学独立=享自由。这个自由指的是拥有内在栏杆,在哪都有自己分寸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总是依靠外界栏杆。担心如果环境变了怎么办等等。
我们注意力放在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这里是最好的也是最难的。技巧的事,只要你确定问题所在,百度哪哪一搜都有现成的,就怕学了一些技巧不知道往哪使用。所以,正面管教的那些技巧性东西,总觉得太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内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去用工具,就会觉得不好用,不知道为什么用。
再次说明:以上内容和观点不是我原创,是整理的一个育儿群里老师的讲解,目的是为了加深自己的印象,在复述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