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购下了这本书,第一次看外国人写的中国史书,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剑桥中华民国史》从其名字来讲,就是极其吸引读者的。首先,“剑桥”让我们想到世界名校剑桥大学,也联想到剑桥系列的史书,这是史学界极其著名的系列书籍。其次,“中华民国史”这也是令人注目的,纵然国内的史书,大部分都称之为《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类似的,将中华民国作为史书命名的更是寥寥无几。而该书的命名则表现出外国人对中国近代历史称呼并非只是一段乱世,而是实实在在有一个代表中国的政府,那就是“中国民国”,这是国际上对中国民国的承认的一个表现。所以,《剑桥中华民国史》既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重点讲述中华民国这一政权存在的历史,中不一样的角度去解读中国近代的那一段历史。
从编者来看,该书并非一人单独所著,而是研究中国史不同领域资深名家合著而成。比如第十一章国民大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这一部分为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韦慕庭先生所著,而后面“第十二章”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又由著名教授玛丽克莱尔贝热儿所著,就这样一章一章写成后由著名史学家费正清所合编而成。这样的编写方式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我们看到更多外国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与评价。
从内容上看,首先,用世界的眼光去写中国史。作为一本由外国学者所著的中国史书,内容中最能体现其与众不同的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中去看待。虽然我目前仅仅阅读了一小部分内容,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与世界历史融合的甚好。弥补了众多史书的编写中与世界历史脱轨的缺憾。在许多事件后面作者不惜众多笔墨去描写其国际方面的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国际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程度。
其次,其内容的中立性。作为以一个外来人的视野去看待中国的历史,自然不会受意识形态的束缚。看待问题就较为客观些,尤其在国共关系的问题上,在“国民大革命”这一章节中,分析的甚为透彻,从最初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到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作者很好的捕捉着国共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在两党关系上避讳和曲笔较少,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
在国民大革命这段史实中,作者通过两党党内的争斗与变化写出两党从一开始的合作就注定后面破灭的悲剧。对于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大清洗,作者很犀利的写出了国民党的残忍与无情。但又从中写出国民党人的“无奈性”的,不清党将合“容共”到“容国”,不管共产党方面怎样,但面对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壮大和对国民党内部的影响,不难理解国民党高层人士对其所有的恐慌。
最后,内容中对伟人给予尊称。在称呼上,作者都是精心处理的,当然,这里面不乏有翻译者的功劳。在称呼中,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外国人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国民大革命这段历史中,初期有一个人物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通看全文,作者都是以孙逸仙,孙文,或者孙博士称呼孙中山,尤以孙逸仙居多,孙文是先生本名,孙逸仙是先生的号,而孙中山是其化名为中山樵而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内容中主要以逸仙称呼,很少直呼其名, 这是对伟人的尊重。还有在其他称呼上,无论是国军,共军还是军阀方面的军官称呼上面都是以将军称呼,在这方面作者从未偏袒任何一方这都是体现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所能够尽量避免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