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发起了“十分钟读完一本好书”活动,最初的灵感是:
若是有人把一本书的精华提取出来,十分钟给我讲完,我应该给他钱的,而且那钱数肯定应该比那本书的定价高出许多倍,因为他帮我省了时间……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就借此机会,系统回顾一下我读过的书吧。一方面是给大家介绍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阅读与思考。
引言
第一次接触尼采的书是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读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没有感受到多少乐趣,也没怎么读懂。本科的时候,又有几次尝试过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都没有读完过。总是感觉这本书太丰富、太博大精深了,就像爬一座高山,总没有足够的力气爬到山顶。直到很晚,我才明白,这样的书是需要慢慢读的,我一直都是太过着急了。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偶然间在图书馆发现了刘小枫主编的《尼采注疏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把能找到的都借了回来(《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朝霞》《偶像的黄昏》《重估一切价值》)。之后的挺长时间,我都在看这套书,做了大量的摘抄(这个挺花时间的)。后来,我集齐了这套书,不过,看得更多的还是之前的那些笔记。
在我看来,尼采的作品是无法缩写的。我只是尝试从笔记中找一些最喜欢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引起你们对尼采的兴趣。
《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上卷)》
作者:尼采
译者: 魏育青 / 李晶浩 / 高天忻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57635
版次:2008年4月
丛书: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尼采注疏集
作者简介
尼采
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摘自百度百科)
一、虚荣心
日常标准——极端的行为来源于虚荣,平庸的行为来源于习惯,狭隘的行为来源于恐惧。这样来寻找原因一般不会出错。
虚荣心能使人充实——假如没有虚荣心,人的精神会变得何等贫乏!有了虚荣心,人的精神便宛如货物琳琅满目,货源源源不断的商场,吸引着各色顾客。这里应有尽有,顾客要什么就有什么,前提是他们身上带着有效的货币(赞美)。
虚荣心——我们很重视别人的好评,一方面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益,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愿意给人带来欢乐(比如子女想让父母高兴,学生想让老师高兴,与人为善者想让大家都高兴)。只有在将益处和让人高兴的愿望排除在外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说觉得别人的好评至为重要的某人有虚荣心。在这种情况,人是为了使自己高兴,但却让他人为此付出代价:或是误导他人对自己作出错误的评价,或是追求一种极大的“好评”,以至于所有人都不免(因生妒意而)陷入尴尬。
二、出自艺术家和作家的心灵
最好的作者——最好的作者就是羞于成为作家的人。
小心写,小心教——刚开始写作生涯、感觉有写作激情的人,从自己的所有活动和经历中学到的只是可以通过写作传达的东西。他不再想到自己,而只想到作家和读者。他要获得认识,但并非为了自己运用。
宁静而多产——天生的精神贵族不会过于勤奋,他们的成果在宁静的秋夜结于树上落于树下,不需要急匆匆的渴望、扶掖和更新。不断创作的意志乃是庸俗的追求,标志着嫉妒、羡慕和虚荣。是个人物的话,其实无需有所为——却还是大有所为。在所谓“多产”者之上,还有一类更了不起的高人。
三、认识的快乐与病的价值
认识的快乐——认识活动是研究者和哲学家的基本特点,它为什么和快乐联系在一起?首先和首要的原因是,在认识过程中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这和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体操仍能使人快乐是同一个道理。其次,在认识过程中人能超越以前的观点及其代表,成为胜利者,甚至至少认为自己成了胜利者。第三,即使只是一点不怎么起眼的新认识,我们也觉得自己在众人之上,觉得在这点上自己是唯一掌握了真理的人……
病的价值——卧病在床的人有时会发现,自己由于官职、生意和社会而病魔缠身,彻底丧失了自身的从容。他获得了这一智慧,是因为如今困在病榻上有了几分安逸。
四、交往中的人
与人为善的掩饰——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掩饰往往是必要的,似乎我们并未看穿他们行为的动机。
消除窘迫——安慰、帮助深陷窘境者的最佳方式就是毫不犹豫地赞扬他们。
争辩的必要 ——不懂得冷静地思考,就不要去参与火热的争论。
叙述者——在叙述者身上不难发现,他是因对事实本身感兴趣而叙述呢,还是想通过叙述引起别人的兴趣。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会夸张,使用最高级形容词,或者采取类似的手段。如此一来,他的叙述往往比较差劲,因为在他脑海里盘旋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他自己。
苏格拉底的经验——在某一方面成为大师,那么通常就会在大多数方面始终是十足的外行。不过,世人的看法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对此就有体会。这种弊病使得与大师交往成为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
交谈的策略——你如果在和某人交谈时有机会在他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智和友善,那么谈话之后你就最有可能喜欢他。聪明人利用这一点,想赢得对方的好感,就在交谈中把表现才智等等的最佳机会留给对方。
五、女人和儿童
纠正自然——如果没有好父亲,就得设法替自己去弄一个。
关于血统——使血统高贵的男女比别人优越的,使他们毫无疑问有权获得赞誉的,是这样两种通过遗传而不断得以提升的艺术:能发号施令的艺术,自豪地服从的艺术……
六、独处的人
富有个性——一个人显得富有个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因为他老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是因为他始终遵循自己的原则。
烦恼——烦恼乃是身体疾病,不会由于事后消除了烦恼的起因而痊愈。
人的命数——谁想得更深,谁就能知道,自己无论怎么行事和判断,结果总是错的。
精神的体现——一个人若是勤奋和聪明地思考,那么不仅他的脸庞,而且他的身躯也会显出聪明来。
每天的第一个想法——要好好地开始每一天,最佳方法就是醒来后就想一想:今天能否至少给一个人带来快乐。如果这想法可以用来代替祈祷的宗教习惯,那么大家都能从这一改变中获益匪浅。
学会爱——我们必须学会爱,学会善良,而且要从小如此。如果教育和机遇不给我们训练此类情感的机会,我们的心灵便会干涸,甚至不适合于理解充满爱心的人的脉脉柔情。同样,恨也是要学的,也需要培养,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能恨的人的话;否则,恨的萌芽也会逐渐枯萎。
与更高的自我打交道——每个人都有发现了更高自我的好日子。真正的人性要求我们完全根据这种状态,而不是根据不自由、受奴役的工作日来评价一个人。比如,我们评价和推崇一位画家,应该根据他能看到和描绘的最高幻境……
孤独的人——有些人习惯独处,根本不去与别人比较,而是在一种宁静、愉快的气氛中和自我交谈得颇为投机,笑呵呵地继续编织自己独白的人生……
生活和经历——看到吗,有些人懂得如何和自己的经历——自己微不足道的日常经历——打交道,于是这些经历成了一块耕地,每年能有三次收获;另外一些人——真不知有多少!——被推着经历最激动人心的命运波涛,经历最五光十色的时代和民族浪潮,却像软木塞一样始终轻轻地浮在水面上。你看到这些,你就终于会忍不住把人类划分为少数派(极少数派)和多数派。少数派是懂得如何化少为多的人,多数派是懂得如何化多为少的人,是的,你甚至能碰到反常的巫师,他们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无。
漫游者——谁只要多少达到了理性的自由,谁就不会有其他感觉,只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漫游者——尽管不是一个迈向终极目标的旅行者:因为不存在什么终极目标。然而,他确实愿意观察,愿意放眼世界,观察万有,所以他不能过分眷恋个别事物,他心中必须有变化无常、须臾即逝的漫游者。……自由精神以山、以林、以孤独为家,像他一样是时而欢乐、时而沉思的漫游者和哲学家,它们诞生于清晨的神秘,正在思索在钟敲十下和十二下之间,白天如何才能有一张如此纯粹、如此透亮、如此容光焕发的脸庞:它们正在寻求午前的哲学。